技巧点拨·侧面描写名言大全
技法解说
侧面描写是相对正面描写而言的一种人物描写的手法,也称间接描写。如果说正面描写是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语言、心理、外貌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那么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别的人物的反映,从侧面来衬托、介绍人物的性格。成功的侧面描写可激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的表象储备去显现作品中未直接表现的人物形象。往往能收到一箭双雕之效。
侧面描写是建立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的。如果正面描写不充分,侧面描写过多,人物形象就容易模糊、抽象,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侧面描写:
第一,通过别的人物的反映,从侧面衬托,介绍人物性格。如《隆中对》,写徐庶推荐诸葛亮时有这样一段话: 庶 “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 ‘君与俱来。’ 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诸葛亮未出场,但从徐庶的赞许和推荐中,从侧面表现了他的超人才干和声望。结尾写刘备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之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忽复言。’ 羽、飞乃止。” 刘备的高度评价,更突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这些侧面描写,和文章中间部分对诸葛亮的三分决策的正面描写,互相映衬,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这位政治学家的形象。
第二,通过其他人物的活动,从情节的发展中侧面表现人物。如《药》里的夏瑜,他始终没有出场,但从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的情节中知道他的被害;从茶客们谈药和康大叔的交代中,写出他的宁死不屈;结尾处写夏四奶奶上坟发现坟上的花圈,表现了革命者对他的怀念。夏瑜的形象在《药》 中完全是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塑造的,它成了文章结构的一条暗线。
第三,从效果来表现描写对象。鲁迅在《准风月谈·偶成》中,记载了绍兴地区的一首民谣:
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走散;
连忙关庙门,两边墙壁都爬塌;
连忙扯得牢,只剩下一担馄饨担。
这六句歌谣,虽然没有一个字是直接写群玉班的戏演得如何不好,但从观众都走散,关庙门也无济于事,最后只拉住一个因挑着馄饨担子不能翻墙而走的卖馄饨者的情景,从侧面形象地写出了群玉班的戏演得太糟糕。鲁迅对此极为赞赏,认为民谣的创作者“本领并不亚于大文豪”。
再如乐府诗《陌上桑》写罗敷倾国倾城之貌,全用侧面衬托手法,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丽而惊慕倾倒的描写,激起了读者丰富的想象,收到了正面描写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当然,在人物描写中,正面描写是主要的、经常采用的,而侧面描写则是一种补充、辅助的方法。二者互相映衬,可以使得人物性格展示得更充分。
例文点评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奥地利〕 斯·茨威格
我那时大约二十五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有一晚,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着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热炽地反对他的意见。“就在这城里,” 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弥盖朗琪罗媲美的雕刻家吗? 罗丹的 《沉思者》 《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当我倾吐完了的时候,魏尔哈仑高兴地指指我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罗丹,” 他说,“来,一块儿去吧。凡像你这样赞美他的人都该去会他。”
我充满了喜悦,但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雕刻家那里的时候,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在老朋友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伟大的人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向我。“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 他说,“我恐怕这里简直什么也没有。可是礼拜天,你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吧。”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的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雕样——一只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支手指或者指节; 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一生不断地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着。
“这是我的近作。” 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粘土塑成的。“这已完工了。” 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 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 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 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 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之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着女正身像。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 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搀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得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功在全力集中。
点评:
本文记述了自己与大雕塑家罗丹的一次难忘的会见,生动描写了罗丹专心工作的情况,突出了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地工作是他取得成功的保证这一主题。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是本文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作者亲眼目睹了罗丹的工作过程,是对罗丹的正面描写; 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描述了作者对伟人的感触,对罗丹的评论及他人眼中的罗丹的形象,则从侧面烘托了罗丹忘我的工作态度,在写作上,特别是我们在刻画人物时,学习这种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海滩上的小房子
徐小斌
出差厦门。雨后的一个黄昏,我来到厦门大学的海滩,看见一个小女孩儿正聚精会神地用沙子垒起一座小房子。
这是一片宁静的海滩,没有礁石,只有一条单纯的海岸线。海,像是一架蔚蓝色的风琴,有节奏地轰鸣着。在落日余晖里,小姑娘的裙子发出橙红色的反光。
“你叫什么?” 我笑嘻嘻地“抓住” 她。
“瑶瑶。” 小姑娘虽然多少带着闽南口音,可是在此地已经算是发音标准的了。她长得不好看,但挺可爱: 大脑门儿,凹眼睛,小小的翘鼻子,和脖子连在一起的胖下巴。使人想起无锡大阿福。
海滩上没有贝壳。但是被海水冲刷成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小石子并不比贝壳差。我惊奇地发现,小姑娘是个很有经验的建筑师,不,简直是个魔术师! 她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小心翼翼地把各色石子嵌进沙子里,作为房子上的装饰。瞧,那两块带尖角的淡绿色的石子成了房子上的飞檐,一排乳白色的长石子多像房子的立柱,那块扁圆形的、漂亮的灰蓝色石头成了房顶。连台阶也有了,那是一块斜斜的、半透明的石头,小姑娘全神贯注,连眼睫毛都沾上了沙子。
“好漂亮的小房子!” 我赞叹着,“是谁教你的?瑶瑶。”
“嗯……” 小姑娘翻着白眼儿,不好意思了。“谁也没教我。我想的。妈妈给我讲过安徒生爷爷的童话……”
哦,怪不得! 原来是童话里的小房子! 或许,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天才。儿童眼里的爸爸,是把他们高高举起来的爸爸,他们只看到爸爸的手臂和腿,还有一个大脑袋。于是他们便照这样子画爸爸。可是立刻遭到了成人世界的攻击。大人们告诉他,要画四肢,还要画躯干,还要画得成比例。于是,儿童的创造性便一点一滴地纳入了成人世界那条既定的轨迹。他们画的,不再是他们眼里看到的东西,而是更符合生活常轨,符合规范的东西。
我默然了。
落日,溶进橙红色的海水里。海的那边,升起了一道虹。淡淡的,在海和天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我望着小姑娘那黑发油油的圆脑袋。是的,每个儿童都是一个艺术家,应该为孩子们搭一座桥。
“你知道吗?瑶瑶,” 我一边帮她拾石子一边说,“我小的时候,有一次把姥姥画成了一只猫,一只黄颜色的老猫! ……”
“真的吗? 阿姨? 真的吗? ……老猫? ……咯咯咯……多好玩儿呀! 老猫! ……” 她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那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笑。
厦门之行,最令人难忘的便是厦大那片宁静的海滩,和海滩上那座用沙子和石头垒起来的、美丽的小房子。
点评:
文章通过自己在厦门海滩的发现,采用个性化语言和侧面描写,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通过对精致的小房子的描写,反映出小女孩儿想象丰富,心灵手巧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人物的特点可以从他所从事的工作中体现出来。工人水平的高低从产品质量的好坏反映出来,艺术家的精湛艺术从优美的造型体现出来,田径运动员的技艺高超可以从时间的快慢反映出来,就像小女孩儿的心灵手巧是从小房子的精致中体现出来一样。这种侧面描写对于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题演练
一、请以“我的视线” 为话题作文。
要求:
1.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2. 说真话,叙真情。
3. 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这道题目,鼓励你要能够打开视野,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大到国际风云,小到少年琐事,都可以纳入你的写作范围。要特别重视通过恰当使用语言来显示文采,倾泻激情。比如,你可以借用诗词,化用其中的意境,让文章洋溢诗的韵味;你可以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 你可以连用短句,使文章典雅幽致,等等。如果你要选择写一篇记叙文,那么可以尝试采用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我们接触的很多人中,也许并没有让人记住他的音容笑貌,但是可能在许多事物上留下了许多性格的信息和痕迹。比如一件衣服的制作,有的人显得认真仔细,有的人则表现出粗心大意; 一包垃圾,有的人随手扔掉,有的人则放人垃圾桶,反映了不同的道德素质。我们围绕这些事物进行描写,就会衬托出行为人的性格特征。
二、请以 “桥” 为话题作文。
要求:
1.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 联系生活实际,自定立意。
3. 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桥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既是交通的纽带,也是沟通的象征。写作时应展开联想,可讲述与身边的人沟通的故事,说说你们是如何架起理解之桥的; 可以记叙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可以散文形式说出自己对于桥这一象征意义的多种理解,悟出真理。你如果写记叙文,可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写作者的感受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自然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更值得玩味。
佳作展示
老鞋匠
董葆青
在一个墙角上有个鞋摊儿,一位老头儿坐在 “马扎儿” 上,在为过往的行人和邻近住户们修补鞋子。
他的摊儿上,摆着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小钉子、碎皮儿、前掌、后掌、鞋油、胶水,还有废旧的自行车、汽车的外胎和内胎……
他使用的家什,也是顶普通的工具,切刀、锥子、磨石、剪子、铁锤和钉子等。
老头儿长年坐在十字路口的墙角边,好使东南西北的行人都能看到他。他整天不闲地为人修补鞋子。
他的背后,就是一家店铺小货仓的窗子,窗子向南,窗子上摆满了花盆儿。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盛,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天门冬、金丝荷叶、榨浆草,还有一盆玻璃翠。
摊子上没有字号,也没有人知道老鞋匠的名字。来修补鞋子的人只是顺口叫他一声老师傅罢了。墙上贴一张纸条儿,上面写着: 快修,当时可取。
需修鞋的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子修好,就好上路。有战士,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学生们。
鞋有各式各样,更多的是塑料底的。有的人因为鞋跟磨偏了,有的人鞋子开线了,有的鞋帮裂口子了,有的人因为鞋跟掉了,还有那爱惜新鞋的,没穿就拿来打掌了,还有那矮个子姑娘拿着半高跟鞋来要求老鞋匠再把跟儿加上半寸的。
人们把刚修好的鞋子,重新穿在脚上,站起身来,抖擞精神,觉得比以前轻快多了。
有的人,接过鞋匠手里的鞋子穿上,在地上轻轻跺了两下,既合脚,又称心,付了款,说声谢谢,便踏步走在路上了。
这个老头儿,曾经托人写了 “快修” 字条儿,他是为了人们的方便。他大概为了怕人等得心急才告诉人们,他这鞋摊,能够当时修得,马上穿起走路; 可是,他知道不知道,鞋子修得称心,走路的人,加快速度,要节省多少时间、多做多少事呢?
他,不只是个修补鞋子的人,他倒是一个为人们修补了流去时间的人。
点评:
对老鞋匠,作者没有进行外貌描写,也没有动作描写,甚至“他” 没有说上一句话,但是,一个服务态度好、话语不多、诚实本分的人物形象却丰满地站立在我们面前。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文章通过描写不起眼的用具家什来反映他的普通本分; 通过来修鞋的人之多面之广来说明他技艺之精、态度之好; 通过“快修,当时可取” 的字条儿,暗示他考虑周到,为大家着想。可见,成功的侧面描写,照样可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桥的故事
陈莉萍
柳老师,姓柳爱柳。柳无水不活。她生在柳溪,既有柳又有溪。人生自然一帆风顺,小学毕业上初中,初中读完考进师范,后来分配回柳溪。
柳溪在村东头,三米多宽,溪源在山上,终年溪水潺潺,流向远方。溪水像一把明晃晃的剑,斩断两岸人们相连的纽带。自打柳溪村炊烟初升起,有志之士就欲在溪上架一座桥,把断了的纽带连接起来。这是积德之事,“架桥铺路养儿无数”,造一座桥就是树一尊碑,那些无儿无女的户家更是争先恐后。于是,几乎每年的秋天,溪上总是支起简陋的独木桥。
可是,第二年一场暴雨,桥又被山洪吞噬,溪水依旧是一把剑。人们说造桥者心不诚,造桥者说溪水无义。谁是谁非,无人评说。
柳老师任教的柳溪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柳东,春夏秋冬涉水就读。春夏秋三季溪水像母亲的手揉在孩子的脚上,擦去污垢,搔得脚心痒痒的。冬季溪水却像一坛辣椒水,辣得孩子脚丫红红的。柳老师小时候冬天下过水,知道那滋味: 开始时脚像被狗咬似的,钻心痛,然后就是麻木无知,像绑在身上的两块木头。于是,她郑重宣布: 冬季柳东的学生不准脱鞋过溪,全由老师一人背着接送。
夏天,山洪滚下来,溪水增宽变深。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校,教室里总是空出三分之一。这时柳老师的心房也随之空荡荡的。为了填满教室,也为了填满自己的心,每场雨之后,柳老师准时涉过溪水,挨家挨户领学生。
柳老师背送学生过溪的事迹,随着溪水从柳溪漂向天外……
县里、地区、省里分别表彰她为“优秀教师”。
四季转换,溪水悠悠。获得赞誉的柳老师依旧在冬季和大雨之后背送学生过溪,只是又多了一件分外事——带领同学们勤工俭学。她打算在溪上造一座桥,预算三千块。
三千块终于凑齐了: 勤工俭学收入二千多元,加上柳老师自己的积蓄。承包者被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夜以继日赶在 “教师节” 前把桥架通了。断了数百年的纽带终于接上了。
桥上没有树碑,也没有剪彩,只有孩子们 “咯咯咯” 的欢笑声和脚踏桥面发出的 “咚咚咚” 的响声,但这声音声声叩击着柳老师的心,不时激起一阵阵欣慰的涟漪……
假期到了,又开始一年一度的 “优秀教师” 评选工作。可是,这次柳溪小学上报的柳老师的先进事迹材料,不几天却被退了回来,据说,缺少背送学生过河的典型事迹,材料不过硬。
孩子们像约好似的,从家中带来锤子、斧头,狠命地敲打石桥,想砸毁它。因为他们听说,“由于有了这座桥,柳老师才没有评上好老师”。
如今这桥依然还在,桥的故事还将继续下去……
点评:
本文既有正面描写,更有侧面描写,如 “冬季溪水却像一坛辣椒水,辣得孩子脚丫丫红红的”,侧面表现了柳老师背学生过河时的艰辛; “承包者被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夜以继日赶在 ‘教师节’ 前把桥架通了”,侧面表现了柳老师事迹的感人至深; “孩子们像约好似的,从家中带来锤子、斧头,狠命地敲打石桥,想砸毁它”,侧面表现了柳老师深受学生爱戴。侧面描写的恰当运用,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真切、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