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小鲍庄》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文学名作《王安忆·小鲍庄》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见“岗上的世纪”条)

内容概要 小鲍庄的祖上是做官的,龙廷派他治水。他率人筑坝,倒是安乐了一阵。不料有一年连续大雨,大水淹过坝顶,灌了满满一洼水,成了个大湖,三年后湖底才干。那位先人被黜了官,他便带了妻儿到了鲍家坝下最洼的地点安家落户,从此这里便有了一个几百口子的村庄。鲍彦山得了第七个小子,取名鲍仁平,小名捞渣,正值此时鲍五爷唯一的孙子社会子得干痨死了。鲍山那边有个小冯庄,庄上有个叫小慧子的大闺女,1960年跟着父亲往北边要饭,二三年后回来时没了父亲,却多了一个二岁的小小子,说是路边拾来的,她就叫他拾来,他则叫她大姑。大姑一辈子没嫁人,守着拾来过,大姑像疼儿子似地疼拾来,拾来长成了堂堂一条汉子,却依旧与大姑睡一床,本能意识却也渐渐生长。大姑给拾来置了一副货郎挑子,让他自谋生路去了。大姑听着拾来摇着货郎鼓的鼓声远去,流下了眼泪。鲍仁文缠住老革命鲍彦荣要了解他的生平,以著成一部长篇小说,可鲍彦荣极不善于总结自己,也一无自我荣耀的欲望,他最关心的是一家六七张口如何填得满,见鲍仁文成天拿本问那早已作古的事心下很是烦躁。鲍仁文却没日没夜埋头写作,并拒绝家中为他说媳妇,庄里人都叫他“文疯子”。捞渣满地乱爬了,小脸黄巴巴的,一根头毛也没有,就是笑起来的模样好,人人喜欢捞渣,说他看上去“仁义”,唯独鲍五爷见了他就来气,为的是捞渣落地时正是他的社会子咽气。鲍五爷被队里五保起来了,却不乐意说“五保”两字,因“五保户”算是“绝户”的代名词。鲍五爷脾气倔,怕成大伙的累赘,总到队里争活干。捞渣大哥建设子19岁了,还没说上媳妇。一天,门前来了个要饭的十来岁小丫头,涝渣娘觉得她鬼得喜人,从大锅里舀了一瓢稀饭给她喝,她说要端给她娘,娘病在东头大柳树下。这母女在鲍彦山家里留了二月,那母亲走了,小翠便留下了,每日与捞渣那12岁的二哥文化子下湖割猪菜,回到家就抱捞渣玩儿。小翠长大了,干活比谁都多,与人相处和睦,就是不和建设子说话,捞渣娘担心建设子太蔫,小翠不会乖乖跟他过,因此拼命地使唤小翠,似乎是要在鸡飞蛋打之前把本儿给捞回来。小翠活儿干得更多了,眼睛里的笑也一天少似一天,有人看见她在庄东头大柳树下哭过。人们在叹息之余不免觉得,比起别庄上的童养媳,小鲍庄是最好的了,这庄的人最仁义,可惜太穷。不久,捞渣父母要给建设子和小翠圆房,小翠听说后跑到庄东大柳树前抱着树嚎啕大哭,直到鲍彦山当众宣布圆房再缓二年,她的手才从树干上松开。早几天就听说,县上要来个作家,到此地采访治水的事,鲍仁文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县城去见那作家,他忽然发觉,自己过去的半生价值和今后半生的价值马上就要得到一个裁决,他有些腿软。等到了县城才知道,曾经是要来个作家,可后来又不来了。他决定向一个省文艺刊物投稿。在大路上他遇到了一个担着货郎挑的货郎,向他打听小鲍庄,此人就是拾来。拾来一进庄便有几个小媳妇围上来,正当他要抽烟时却发现自己烟荷里挖不出烟了。一个年轻媳妇扔给他一个烟荷包。一来二去的,拾来与她熟稔了,后来,每隔三、五日拾来就在她家里做活。那天,拾来正给二婶锄地,呼啦啦地跑来一伙人,为首的是鲍彦山。一伙人一拥而上连打带踢,拾来抱着头在地上乱滚,二婶索性与拾来紧紧抱成一团。后来到了乡里,才算有了公断。从此拾来在小鲍庄有了合法身份,可是,倒插门的女婿难免叫人瞧不起,连三岁小孩都敢在他头上动土。捞渣会给鲍五爷送煎饼了,这倔老头谁送他饭食都不要,似乎一吃人家饭便成了绝户了,可是捞渣送去,他便为难了,不收就觉不过意。耕读老师动员捞渣上学,可文化子已在公社上中学了,一家供不起两个学生。父亲想让文化子回家劳动,文化子又哭又闹不吃饭,捞渣便表示自己不上,让二哥继续上。捞渣成天下湖割猪菜,小孩子都围他,喜欢与他在一起,谁走得慢,捞渣一定等他;谁割少了,不敢回家,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谁打架了,捞渣一定不让打起来。跟着捞渣,大人都放心。小鲍庄发大水了,这是百年未遇的大水,水撵着人踩着石子路往山上跑,到山上往下看,庄子都成了汪洋大海了。村长点着人头,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村长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划了几条筏子去找,在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上发现趴着的鲍五爷,而后又在水下找到了捞渣。水退去后,要办丧事了,大伙商议着不能像发送孩子那样发送捞渣,他人虽小,行的却是大仁大义。鲍仁文熬了几宿写成了捞渣的报告文学。一直到三月份“礼貌月”,为了配合五讲四美的宣传,稿子被某报社看中,并经记者充实加强了捞渣几年如一日照顾五保户的情节。一周后报上登出了《鲍山下的小英雄》,文化子将这文章念给他爹娘听,不料他们脸上却淡淡的,好像在听一个别人家的故事似的,文章里的捞渣离他们像是远了,生分了。过了两个月省里决定要大力宣传捞渣。不久,省报又登出一大块文章,邻庄、邻乡、远至邻县的小学生排着长队、抬着花圈来到捞渣墓上过队日,凭吊小英雄,向小英雄宣誓。后来县委书记来到鲍彦山家,告诉他:“鲍仁平被省团委评为少年英雄了。”第二天,村长告诉鲍彦山,县里批给了他家木材、水泥和砖瓦,让他盖房子。捞渣死后一周年时县里又决定迁坟,捞渣的棺材从大沟边起出来,迁到了小鲍庄的正中场上,并竖起一块写着“永垂不朽”的高高的石碑。

作品鉴赏 在《小鲍庄》里,人们熟识的带有鲜明的王安忆印迹的眼光和心态彻底褪隐了,代之而来的是对小鲍庄世态生相的不动声色的描摹。作者牵引着读者,走进这个小小的村子,走进生于斯长于斯还将终于斯的五六个家庭,结识这十好几口人。这男女老少都是一批芸芸众生,所有的欲望、感受、情绪、心理看来都那么平凡而卑微。然而却潜藏和迸涌着真实而丰富的人生,在小鲍庄这幅世态生相图里,愚昧与人情相交,凄婉与温暖并杂,卑微与崇高消长,沉重与欢欣互缠,彼此间难解难分地纽结、糅杂在一起,满溢着深厚浓重的人情味。《小鲍庄》第一次显现了作者在人生经验与审美意识上的复杂化趋向,从而显示出一种全面把握和驾驭生活的能力。这种趋向既体现为作者对生活的审美感受有了综合性的趋势,又体现为作者对生活的探究有了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眼光。她已不再把自己完全沉浸在笔下的生活与人物之中了; 也不再听凭自己的情感去重新拼合和创作生活; 对生活的某一面,某一个故事或人物,她也不再怀着确信去加以解释,无论她是多么理解和同情这一切。她站到了这样一个高度:从容而冷静地来俯瞰小鲍庄,在对小鲍庄生活的综合感受和宏观观照中浓缩生活,并将宽阔的想象与思索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小鲍庄》在不偏不倚的、冷峻而不动情的客观主义描述中以及在忠实地记载那些通过日常生活的缓慢流速而体现出来的文化潜意识方面,都取得了还其本来面目的效果。这一效果源于它的客观主义立场,时松时紧的并置型结构,知人知世的达观态度,藏而不露的深厚的人道精神。《小鲍庄》虽然以城市人的局外立场来讲说农民的命运,却一点没有悲天悯人的自高姿态。它平实、质朴,无意间体现了很高的悟性,它有感于农民的悲欢以及对悲欢的健忘,有感于农民的宿命感以及对宿命的认可,有感于农民的愚昧以及对愚昧的不自知,有感于农民的亲善和睦以及对亲善和睦的不自觉。这一系列感悟都灌注着人道精神和平民精神。作品涉及人物众多,事件纷杂,但却有三个贯穿始终的代表性人物:捞渣、拾来、鲍仁文。这三个人物构成了小说的三条主线索,三条主线索在作品中交织进行,向读者注入许多矛盾的信息,令人深思回味。作者将捞渣作为小鲍庄的代表来刻画,然而却又无意把他作为英雄主人公。尽管许多事例可以表现捞渣的仁义、孝顺和谦让,但是作为仁义的鲍氏家族中的一员,他只是很好地奉行了仁义的伦理规范。小鲍庄的特定环境伦理道德风尚沉积于全庄每个人的心底,形成一种群体意识,这自然成了小鲍庄人法定的行为规范。拾来作为另一条线索可以说是扮演了一个与捞渣对立的角色。拾来生活在鲍山那边的小冯庄,他是大姑的私生子,母子间那种畸型关系使拾来从小形成了孤寂、沉默的性格。压抑的情绪使拾来的生活环境几乎是与世隔绝的,而这对拾来过早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关系很大。与二婶的偷偷结合,是拾来追求个性的表现。拾来的这种行为在以仁义著称的小鲍庄的人们看来,自然是大逆不道的,招致一顿毒打也在情理之中,尽管后来拾来合法入赘,却仍受到歧视。最后,拾来的个性还是湮没在小鲍庄的群体意识中,他与小鲍庄中的其他人几乎没有区别了。鲍仁文这条线索介于捞渣和拾来之间,他身上具有捞渣和拾来的双重性格因素。从课文上学来的造作、虚假的写作风范,使他把自己限制在被小鲍庄以外的文化背景所能承认和接受的格式中进行创作。对此他既倾心追求,又感到是一种失落。鲍仁文本人既和小鲍庄格格不入又不愿与小鲍庄完全脱离。在小鲍庄人眼里,他是个读书无用的典型,因此他与小鲍庄的隔膜既是无知和知识的隔膜,又是诚实与虚伪之间的隔膜。《小鲍庄》呈献给我们的是一部双重变奏曲,传统文化的惰性与活动在它身上得到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新矛盾在它体内奔突涌动。在《小鲍庄》中,时间如同机梭,往返于几个彼此独立的单元,进而把它们串成一体。它不但频频更换视角,把分散状的生活仍然按照分散状的原样依次描绘出来,而且也常不动声色地深入了生活和人性的实质,使读者极为冷静地审视那里发生的一切。这种描述方式免除了大悲大恸大喜大忧,它穿过了读者易于动情的感受表层,撼动了平日一贯沉睡着的灵魂。小说40个段落的安排变化多姿,乍看似乎松散不羁,实则浑然一体。这使作品能在悠深广袤的历史内容和丰富多变的现实内容的大背景下,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一组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