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艳阳天》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文学名作《浩然·艳阳天》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浩然原名梁金广,曾用笔名白雪、盘山。祖籍河北省宝坻县,1932年3月25日生于开滦赵各庄煤矿一个贫苦工人家庭。幼年丧父,八九岁时随母亲适居河北省蓟县王吉素村舅父家,生活在贫困中。13岁前念过3年小学、半年私塾,受到了中国民间文学和古典小说的熏陶。14岁即参加革命活动,当儿童团长。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只有16岁。1949年调区委做青年团工作,并开始自学文化,练习写作小戏、诗歌和新闻报导。1953年调通县地委党校当教育干事,后参加贯彻农村统购统销政策和农村合作化运动。近8年的基层干部工作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积累。1954年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1956年9月调北京俄文《友好报》当记者,同年11月在《北京文艺》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喜鹊登枝》。此后发表了一系列表现农村新人新事的短篇小说。1959年10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调任《红旗》杂志编辑。1962年底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艳阳天》。1964年《艳阳天》第一卷出版,同年10月调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70年底开始创作另一部多卷长篇小说《金光大道》。1973年参加了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1974年为适应政治需要写了中篇小说《西沙儿女》,创作上走了弯路。1977年任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委员,1979年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1986年冬天为了深入农村生活,曾到河北省燕山脚下一个小镇任副镇长。198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苍生》深刻地反应了新时期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写农民,给农民写”是他的创作宗旨。

内容概要 1957年初夏,京郊东山坞农业社迎来了合作化以来第一个小麦丰收年。看到田里长势喜人的麦子,社里的弯弯绕、马大炮等一伙中农心里打起了算盘。为了多分麦子,他们提出了“土地分红”——把入社时各家土地的多少也作为分麦子的条件,因为入社的时候他们土地多。合作社副主任马之悦是个阶级异己分子。他隐瞒解放前曾经出卖革命干部的历史钻入党内,解放后又勾结城里的范占山和本村的瘸老五私自贩卖粮食。为了谋取私利,他和弯弯绕一伙人站在一起,出谋划策,煽风点火。团支部书记焦淑红看这些人私心重、想走回头路,十分着急。这时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兼社主任萧长春正带民工在水利工地劳动。马之悦为了独揽大权、随心所欲地分麦子,写信给萧长春,说家里形势一片大好,让他麦收之后再回来。而焦淑红则担心马之悦一伙的阴谋得逞、国家受损失、贫下中农受剥削,写信要萧长春快回东山坞。萧长春接到两封互相矛盾的信,急忙赶回来。他是贫雇农家庭出身,10年前就参加民兵和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作斗争,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后他主动要求回家乡参加农村建设,当了东山坞的民兵排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3年前死了媳妇也不续娶。去年秋天一场冰雹把农业社的庄稼砸个精光,当时的农业社党支部书记马之悦私自拿上级拨下的生产自救款跑买卖,赔了本,自己跑到北京躲了起来,一队队长马连福要解散合作社,带人进城打短工。在这种情况下萧长春勇敢地站出来,和合作社副主任韩百仲一起领导大家打柴、烧窑、种秋菜、种秋麦,度过了难关。秋后整党马之悦被党内撤职,萧长春当了党支部书记兼社主任。现在,马之悦见萧长春突然回到东山坞,很着急。表面上声称反对土地分红,暗地里却加紧活动,唆使头脑简单的马连福在干部会上大骂萧长春和农业社,企图激化矛盾,制造事端,让萧长春栽跟头。但萧长春阻止了那些激于义愤准备打架的贫下中农,摆事实,讲道理,驳得马连福哑口无言。马连福悔恨交加,无颜见人,主动要求去水利工地劳动。弯弯绕、马大炮一伙人不死心,叫喊没有东西吃,要饿死人了,把孩子打得满村跑。暗地里却偷偷把家里的粮食卖给马之悦勾结来的粮食贩子,干非法勾当。而老贫农马老西,则偷偷地吃糠咽菜,把自己的粮食省下来喂农业社的牲口。合作社会计马立本是富农马斋的儿子,他表面上与父亲划清了界限,实际上却野心勃勃想在东山坞称王称霸,利用工作之便贪污钱款。他盼望农村和城市一样大鸣大放,以便大干一场。他追求焦淑红,但焦淑红嫌他思想落后,而是默默爱上了一心为集体、有魄力又老练的萧长春。焦淑红带领社里的青年们白天在河滩种果园,夜里去看护田里的麦子,还积极帮助中农家庭中身、胆小怕事的韩道满。乡党委书记王国忠到东山坞来检查工作,严厉批评了马之悦。萧长春从马大炮入手,弄清了土地分红事件的基本情况,然后和韩百仲一起召开社员会,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大家去年秋天农业社遇到困难的时候国家如何伸手援助、贫下中农为麦子丰收付出了多少劳动,等等,最后终于按工分多少做出了预分方案。老地主马小辫对合作社和贫下中农恨之入骨,他把萧长春、韩百仲、马老四等领导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都做了人形,扎上钢针,然后烧香磕头,咒他们早死。他在北京上大学的儿子马志新来信说城里正大鸣大放,共产党的天下长不了,他欣喜若狂。但他的一切都在贫下中农的监视之下。马之悦眼看自己的阴谋要破产,又和老婆马凤兰设下奸计,唆使生活作风不好的孙桂英勾引萧长春,想把萧长春的名声搞臭。萧长春一身正气,拒绝了孙桂英,并教育她好好做人。为了把权力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保证麦收顺利进行,社党支部和社委会决定撤销马立本的会计职务,让贫农后代韩小乐接任,并让解放前的村党支部书记焦田的儿子焦克礼接替马连福代理一队队长。麦收前一天,马之悦又偷偷把瘸老五、弯弯绕等人召集到集市的茶棚里开小会,传播马志新信中的内容,准备变天。他还耍手腕给焦淑红找婆家,想赶走这个立场鲜明、敢于斗争的姑娘,削弱萧长春的力量。自私自利的弯弯绕为了让自己家的鸡多下蛋,违反社里的规定,把鸡放出去吃麦子。焦二菊和焦淑红领导团员青年们把鸡捉住,马之悦却命令他们把鸡放掉。萧长春和韩百仲当即召开支委会,批评马之悦的错误做法,社员们也召开会议,批评教育弯弯绕。麦收开始,东山坞合作社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地忙起来,有的收割,有的运输,有的打场,连学校的孩子们也来捡麦穗了。下大雨的时候,社员们把自己家的席子拿来盖社里的麦子。孙桂英也参加了麦收,并在劳动中变成了新人。马之悦表面上积极参加麦收,暗地里却挑拨离间,鼓吹多分给社员少交给国家。马小辫企图杀害萧长春、放火烧麦子,没有得逞,便在一天上午偷偷把萧长春的儿子小石头推到山崖下去了。马之悦怂恿社员们去寻找小石头,想让堆在场上的麦子烂掉。萧长春识破了马之悦的险恶用心,忍住悲痛,让社员们抢收麦子,保住粮食。负责治保工作的韩百仲把马小辫作为嫌疑犯抓了起来。下乡检查工作的乡长李世丹听信马之悦的假汇报,批评萧长春把农业社搞乱了,还自作主张放走了马小辫。马之悦趁机打着乡长的旗号,领着弯弯绕、马大炮十几户中农、富农马斋和几户不明真相的群众,去仓库抢分麦子,焦淑红等人拦住了他们。马之悦又唆使马大炮等人去牵社里的牲口,企图搞散农业社。马老四拿起大棍保卫集体财产,被马之悦踢得口吐鲜血。这时王国忠和县公安局的人赶到,逮捕了凶手马小辫和解放前出卖革命干部、解放后违法倒卖粮食的马之悦。几天后,小麦收完打完,焦克礼带领马车队去给国家交公粮,马车上插着小红旗,旗上写着:“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一粒粮,一颗心,送到北京献给毛主席”。与此同时,社员们在欢天喜地地分麦子,去水利工地劳动的人们也圆满地完成任务回来了。王国忠送给萧长春一套 《毛泽东选集》,作为祝贺和鼓励。

作品鉴赏 这是一部取材于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作品。它以宏大的规模、细致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5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形态,展示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既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一个珍贵的标本,又使我们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作品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它特殊的结构和人物群像的塑造。小说采用的是纵横交错的结构方式。就故事的基本线索而言,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东山坞农业合作社麦收时节十余天时间里发生的故事:麦收前,萧长春回村和马之悦、弯弯绕等人斗争,否定土地分红,制定出分配方案→准备麦收,马之悦等人不甘心失败,萧长春调整领导班子,斗争日趋尖锐→麦收开始,阶级敌人蓄意破坏,杀人、抢仓、拉牲口,萧长春领导贫下中农继续斗争,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叙述过程中,作家自觉向横的方向扩展,描写同一时间里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的活动。小说第一卷的第2章至第32章,近30万字,写的只是从萧长春回东山坞那天夜里到第二天晚上约24小时里发生的事情:就在萧长春忙于了解情况、召开干部会、去乡里请示王书记的同时,马立本受马之悦指使四处活动,弯弯绕等人叫喊饿死人了、去会场闹事、倒卖粮食,焦淑红等青年人在河边种果树,焦二菊、焦振茂等社员去看麦子,五婶和马老四、哑巴等人一心一意看管社里的菜园、牲口、羊群,等等。小说第二、第三卷也采用同样的写法,第106至110章叙述的故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种纵横交错的结构极大地扩大了小说的容量,使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得到了全景式的展现。许多人物出场的时候,作者还对他们的出身、经历作详细交代,这样就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展示农村社会生活画面的同时,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个个呼之欲出。同样是坚持原则、党性强的领导干部,萧长春智慧、有谋略,韩百仲直率、固执;同样是利欲熏心的投机家,马之悦阴险、奸诈、世故,马立本自高自大、不切实际而又胆怯;同是自私自利的中农,弯弯绕圆滑、精明,马大炮头脑简单,莽撞;同样是安份守己的中农,焦振茂又认真又古板,事事按政策条文办,而韩百安又胆小又懦弱。即使是落后分子孙桂英,也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她虚荣、聪明,而又带着一点天真和无赖气。因为名声不好,她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而一旦大家看重她,她比谁都积极,处处逞英雄。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不同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来塑造其性格,同时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也生动而富于个性化。弯弯绕放鸡吃社里的麦子受到批评,大伙儿问他为什么骂农业社,他无言以对,便一跺脚:“只当我放屁了。”一句话就表现出了他的无赖与狡猾。孙桂英在识破马凤兰的险恶用心之后赶马凤兰出门,说:“闲话少说,你就快走吧!我生气,气死了。你一辈子也别理我!咱们是云南的老虎,蒙古的骆驼,谁也不认识谁!”这种语言体现出了她的泼辣与机敏。下大雨的时候老烈属王老头也来帮助抢麦子,社员劝阻他,他说:“添个蛤蟆还四两力哪,二爷我咋也比一个蛤蟆强啊!”一句话道出了老人的固执、热心与风趣。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小说还揭示了中国农民的传统心理特征与价值观念。萧老大因为儿子萧长春挨了马连福的骂,就给马连福的父亲马老四脸色看,虽然马老四早就与儿子分家而另过。这体现的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子不教,父之过。王世忠来他家吃饭,因为拿不出好饭菜来招待,他便觉得没有脸见人。这体现的是农民式的自尊与热情。中农户马连升生活富裕,目空一切,但想起自己膝下无子,又闷闷不乐。这实际是传统的伦理观念在起作用。由于作家熟悉农村、熟悉农民,对农村生活作了真实生动的描绘,塑造了一系列不同阶级的农民形象,因此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