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学·韩愈·山石[1]》原文、赏析、鉴赏

《唐五代文学·韩愈·山石[1]》原文、赏析、鉴赏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2]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3]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4]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5]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6]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7]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8]

[1]这首七言古诗作于贞元十七年七月,作者游洛阳惠林寺时。这是纪游诗,依《诗经》之例,取首二字为题。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贞元八年进士。历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国子监四门博士、监察御史,上书言宫市之弊,触怒皇帝,贬阳山令。宪宗时协助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事,贬潮州刺史,移袁州。穆宗时召回,任国子监祭酒。后历任京兆尹,兵部、吏部侍郎,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后世因称“韩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其向散文化发展,对宋诗有深刻影响。诗文均收入《韩昌黎集》。

[2]“山石”二句:荦(luo)确,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行径微:山路狭窄。寺:指洛阳北山的惠林寺。开头二句从经过山路黄昏到寺写起。

[3]“升堂”二句:殿堂和厅堂地基较高,故进入曰升。坐阶,出殿堂坐在石阶上。栀子:茜草科常绿灌木,夏季开花大而白,果实圆卵形,色黄。二句写进出殿堂所见。

〔4〕“僧言”二句:佛画,指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稀,依稀模糊。二句写观看壁画,以火(灯)照明,表示光线已经昏暗。

〔5〕“铺床”二句:疏粝,简单的斋饭。粝,糙米。二句写留宿用餐。

〔6〕“天明”二句:无道路,不辨道路。出入高下,进出山谷,上下山峰。二句写清晨在烟雾弥漫的山中各处漫游。

〔7〕“山红”二句:山红,指山花遍生。枥,即栎,俗名柞树,一种高大乔木。十围,树干粗大;两臂合抱叫一围。二句写游山所见山景,红花绿水,古木参天。

〔8〕“人生”四句:局束,即拘束。(ji),缰绳,用作动词,受控制之意。吾党二三子,语出《论语》,孔子多次对其弟子们这样说:“吾党之小子狂简”、“二三子以我为隐乎”。结尾四句写游后感想,人生能这样多么快活,何必受拘束被人控制,唉,我们志同道合的几个朋友,怎么能在这里过到老不再回去呢。

这首纪游诗可以看作一篇诗体游记,描述了游赏山寺的全过程。它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按照时间推移和游程顺序,依次叙写所见、所闻、所感,诗中不用穿插逆折,也不用铺陈渲染,全用素描式的散文笔调,一句一景,如展画册。它所以没有流水账式的呆板乏味之弊,是因为略去了不必要的情节,而选择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如黄昏蝙蝠,雨后蕉栀,举火观画,明月出岭,山岚雾霭,山红涧碧,当流赤足,清风拂衣等等,都用适当的字眼,表现出有光感、色调、情愫的意境,末尾发出归返自然的感叹。诗于古朴、自然浑融中透出一种遒放的气势;同时也表现出散文化倾向,以结尾四句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