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原文、赏析、鉴赏
刘半农(1891~1934),名复,原名寿彭,字半侬,后改为半农。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投笔从戎,后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编译,1917年应聘于北京大学任教,积极投身文学革命运动,是当时著名的文学革命战士。1920年赴英、法留学,1925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和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辅仁大学教务长、中法大学中文系主任、北大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20世纪30年代后,他渐据要津,日趋落伍倒退,作些非驴非马的打油诗,写些半文半白的小品文。1934年赴内蒙古调查方言,患回归热,7月14日逝世。鲁迅说:“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忆刘半农君》),因为“近几年”的半农,趋于复古保守了,而“十年前”的半农是战士,作出过有益于中国的贡献。
刘半农的重要成就,是在新诗方面。中国现代诗史上白话诗的问世,以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的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白话诗九首为标志。他在理论上主张诗的精神在于求真,主张建立新韵、增多诗体、追求音节严整有韵律。他在《扬鞭集·自序》中说:“我在诗的体裁上是会翻花样的。当初的无韵诗、散文诗、后来的用方言写民歌,拟‘拟曲’都是我首先尝试。”他的诗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是新诗革命的前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