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倪焕之(存目)》原文、赏析、鉴赏
叶 圣 陶
《倪焕之》是叶圣陶的代表作,写于1928年。这部长篇以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小学教员倪焕之和校长蒋冰如在乡村试验新的教育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
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奋发有为的青年。他不满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走上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企图用教育来改造社会,拯救民族。他认为“教育总是一个民族最切要的东西”,只要依靠教育“养成正当的人”,使“人人明白”,中国社会就会好起来,世界就会好起来。他们提倡“理想教育”,从方法到内容实行一系列改革。与此同时,他还憧憬着一种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上的互助互爱的婚姻关系。但由于他还不懂得“一切社会变迁和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而不知道进行从根本上变革现实的实际斗争。所以,他的理想教育的计划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不断受到挫折,他的志同道合的妻子也在强大的传统思想的侵蚀下失去对新生活、新教育的追求,而完全沉缅于家庭琐事之中。小说通过倪焕之的热烈追求及其不断碰壁的生活历程,彻底否定了当时在中国风行一时的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论。
小说的后半部写倪焕之在朋友王乐山的启发和革命高潮的影响下,终于初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五四”运动的大潮波及倪焕之所在的乡镇,在事实的教育下,倪焕之发现原先那些局限于学校一隅的教育改革对于拯救被列强瓜分的中国根本无济于事。认识到“应该把眼光放宽大来”,“把社会大众提撕起来”。因此,他们提出“不但教学生,而且教社会”。这无疑是个很大的进步。但对于怎样把“大众提撕起来”,怎样“教社会”他还不甚了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学生时代的朋友,革命者王乐山应邀来到他这里。王乐山帮助他进一步清算了原来的思想和做法,指出他们原来所做的“不过是隐逸生涯中一种新鲜玩戏”,“要转移社会,要改造社会,非得有组织地干去不可”。在朋友的启发下,他的思想发生了新的飞跃。后来,他逐渐摆正了教育与革命的关系,并终于在王乐山的召唤下,于五卅运动前夕,只身到上海,投入到群众的洪流中去了。
叶圣陶是一个严格地按照现实主义原则创作的作家。他的小说忠于生活的真实,描写细致真切。他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出人物复杂细致的心理状态。他的小说,表现出朴实、冷隽、自然的风格。这些特点,都集中地体现在《倪焕之》这部长篇小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