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周邦彦·兰陵王》原文、赏析、鉴赏
咏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2〕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3〕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4〕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5〕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6〕梨花榆火催寒食。〔7〕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8〕望人在天北。〔9〕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10〕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11〕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1〕周邦彦此词,曾标题《柳》,托柳起兴,作送别之辞。传说周邦彦与汴京名妓李师师交游,被宋徽宗逐出汴京。李师师都门送行,周邦彦作了这首词。李师师唱给徽宗听,徽宗受感动,召回邦彦任大晟府提举,此词盛传一时,是周邦彦的代表作。《兰陵王》词调,北齐文襄帝长子长恭封兰陵王,与周军作战时戴假面对敌,勇冠三军,传有《兰陵王入阵曲》。宋人依旧曲另制新调为三叠慢词,一百三十字,上片四十八字,十句七仄韵;中片四十二字,八句五仄韵;下片四十字,十句六仄韵,例用入声韵。周邦彦(公元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初年为太学生,献《汴都赋》万余言,为神宗赏识,擢太学正,曾任地方官、国子监主簿、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外放知河中府。徽宗时召回任秘书监、大晟府(中央音乐机关)提举,复外放知顺昌、处州,卒于扬州。周邦彦是北宋末年大晟词人的代表。他精通音律,严格讲究平仄、四声,整理原有词调并创制新调,促进了词的格律规范化。他的作品集婉约派艺术之大成,注重艺术技巧,词风浑厚和雅、富艳精工。王国维《人间词话》批评他“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有《清真集》(一名《片玉集》),存词一百八十余首。
〔2〕柳阴直:长堤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成一条直线。烟里丝丝弄碧:烟雾里丝丝枝条像碧玉飘拂。
〔3〕“隋堤”三句:隋炀帝开凿汴河,名通济渠,沿渠筑堤,故称隋堤。飘绵,飘扬的柳絮。三句意为在隋堤上曾经多次看到柳条拂着水面,柳絮飘飞,人们送别的情景。
〔4〕故国:指故乡。京华倦客:在京师久住已经厌倦的他乡人。
〔5〕“长亭路”三句:年去岁来,互文,年年岁岁有去有来。柔条,春天柳枝柔细,故称。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千尺,形容累计的长度。三句写在驿路长亭路口,年复一年,人们送别折下的柳枝超过千尺了。
〔6〕“闲寻”三句:闲时来寻过去送别的踪迹,在灯下的饯别筵席上,随着悲哀的乐曲饮酒。意为追忆分手的情景。
〔7〕“梨花”句:梨花,指梨树开花时节。榆火,榆柳之火,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节禁火,于清明日由朝廷赐百官榆火。这句写饯别时正值寒食禁火,筵席上是冷食。
〔8〕“愁一箭”三句:顺风行船飞快如箭,半篙入水,时正春季,水波温暖,回头望去,船已遥遥驶过几个驿站。
〔9〕望人:望送行之人。
〔10〕“渐别”三句:渐,正当。浦,小河入江的入水口。津,渡口。堠(hou),码头守望台。无极,无边。三句写当船驶出浦口,波流回旋,码头望台寂静无声,斜阳缓缓西沉,春色一望无边。
〔11〕“念月榭”二句:月榭,月下楼台。露桥,有露水的桥。二句回想在月下楼台携手在露湿的桥上听笛,由楼至桥,由月至露,暗写通宵盘桓,依依难舍。
本篇题为咏柳,是借柳起兴,吟抒离情。古人有折柳送行风习,因“柳”、“留”音近,借寓惜别挽留之意。这首长调,上片紧贴题面咏柳,柳阴、柳丝、柳绵、折柳,句句不离别情,又以“京华倦客”的“故国”之思,含身世飘零、人生失意之感。中片写饯别,四句写送,四句写别,其中“梨花寒食”一句,点明时令,愈增凄凉。下片写别后现场冷清和对昔日温情的回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全词层层铺叙,多侧面取景与描写,时空不断转换,角度不一,所以回环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