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话《田海燕·九色鹿》鉴赏

中国童话《田海燕·九色鹿》鉴赏

田海燕



从前,有一头鹿,身上长着九种颜色的毛,头上生着雪白的角,时常到一条清洁幽静的河边去喝水吃草。这九色鹿性情温良,和一只能说会道的白鸟成了好朋友。

一天,河中忽然漂流下来一根木头。那木头时而浮在水面,时而沉到水中,上面似乎还附有一条黑色的东西,引得九色鹿感到惊奇,抬起头向树上的白鸟说:

“朋友,你站得高,看得远,请看看那木头上面还有什么东西?”

白鸟望了一望,说:

“有一个不幸的人在木头上面。”

九色鹿十分同情那位落水的人,急得团团转。

木头漂近了,落水者的呼救声音也越来越近了,九色鹿和白鸟看见那人抬起头朝天喊叫:

“有灵有验的天神、龙神、山神、树神啊,请赶快大发慈悲,搭救我这个苦命的人,要不然,我就没得救了。”

悲哀的呼号没打动天神、龙神、山神、树神的心,河水流得更急,波涛翻得更凶,好几次要把那人从木头上冲脱,那人死命抓住木头不放,冲到了白鸟和九色鹿前面的河心,那人哭声震天地向他们哀求道:

“仁慈的九色鹿和白鸟大哥,你们是爱父母、爱儿女的仁兽义禽,请发慈悲之心,把我救上岸吧!要不然,我的父母、儿女,也要痛断肝肠了。”

仁慈的九色鹿和白鸟听了,心中十分不忍。于是,九色鹿双脚一纵,跳到河心。白鸟两翼一张,飞到木头上面。九色鹿死劲和洪水汹涛展开搏斗,好久才接近木头,叫那落水者骑在自己背上,抓住自己的双角,由白鸟带路,到了岸边,一齐昏倒在地。

过了半天,九色鹿先醒过来,看见落水者和白鸟还在昏迷之中,尽管自己四肢无力,勉强打起精神上山衔了一株灵芝草回来,把灵芝草嚼成汁水,慢慢喂进落水者和白鸟的嘴里,他们才舒气、开眼,清醒过来了。

白鸟飞上树去,衔了他为儿女储备的果子下来,给那落水者吃,那落水者感动得流着两行眼泪,挣扎着要向九色鹿和白鸟道谢。

这对仁慈的禽兽,怕他劳累过度,劝他先吃果子。他吃了果子,又行礼拜谢,九色鹿慈祥地叫他吃完灵芝草,说:

“好事做到底,请吃了灵芝草,包你百病不生,而且长生不老。”

那人因祸得福,赶忙一面吃着灵芝草,一面对天盟誓,愿给鹿、鸟永远当奴仆,采供水草报恩。

九色鹿和白鸟听了,一齐劝他好生回去,免得父母、儿女担忧。

那人一定要留在这里报恩,九色鹿和白鸟还是不肯同意,说来说去,说得九色鹿口干舌燥了,才对那人表示:

“我们冒险救你,不是为了计酬,更不是要你做奴仆,假如你要报恩,那就请你回去后,不要对人说我在这里,因为人们贪图我的皮角,万一知道了,一定会来伤害我的。”

那人一本正经地对九色鹿说:

“你对我有救命之恩,我怎会忍心使你遭受杀身之祸呢?”

那人一面说,一面对白鸟笑脸相望,样子诚恳极了。白鸟心里很高兴,就拍着翅膀唱道:

禽兽讲仁爱,

人当重信义,

不及禽兽者,

枉自披人皮。

那人听了,连连点头,才依依不舍地拜别说:“有机会,我自然要感恩图报。”然后徒步回家。

回家的路程遥远,要经过很多城市。那人走了三天三夜,过了六城六市,一路上,他听到了很多新闻,其中一件重要的新闻说: 国王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妃子,得了昏迷怪病,国中无人能医。后来,有一位喇嘛对国王献计:“除非找来九色鹿的皮作褥子,角作汤膏,才能使妃子睡了褥子醒神,吃了汤膏去病,否则必死无疑。”

国王立即令那喇嘛,带齐人马去找九色鹿,碰巧就遇上了这个被九色鹿救过性命的人,他禁不起喇嘛的三诱四套,就起了贪利负义的念头,于是同那喇嘛去见国王。

国王许他报酬说:“找来九色鹿,金盘满银粟,银盘满金粟,还分一半国土给享福。”

那人利欲熏心,便把信义抛到九霄云外,对国王说了真情,并且同国王带了御林军飞奔而去。

白鸟在树上望见滚滚烟尘,看清是那人带了人马飞驰而来,知道大事不好,马上招呼九色鹿赶紧躲避,他自己飞进山林向飞禽走兽求救。

九色鹿生性忠厚,心中还有点怀疑白鸟的警告,没来得及躲避,就被千军万马重重包围住了。

九色鹿抬头见了自己舍命相救的人得意洋洋地骑着高头大马,指使弓箭手步步紧逼而来。九色鹿气不过,挺身走到国王马前,要求国王评理,和那忘恩负义的人展开了义正辞严的山歌辩论。

正义唱得山河无声,严辞问得人马无言,那个忘恩负义的人羞得满面通红,在正义面前,慌得不知所措。喇嘛的伪善面目也被严辞谴责,在兵将面前,窘得像座闭嘴菩萨。国王也当众成了被告,不能秉公断案,但仗着国王威权,蛮不讲理地下令放箭。

在这紧急的时刻,天上地下,忽然响起风暴呼啸的声音,无数飞禽,急冲下来啄掉弓箭手的眼睛;无数野兽,猛冲上来咬死御林军的战马。啄的啄,咬的咬,一时三刻,扫荡得干干净净,拖下国王、喇嘛和那忘恩负义的人,跪在禽兽当中。

九色鹿作起法官,白鸟作起推事,百禽百兽作起法警,在山林中开起正义法庭。

我不说那些审问和口供,只说那只心地仁慈的九色鹿,问到末了,还下不了把那些衣冠禽兽处死的决心,气得白鸟冲天大叫,百禽百兽对河怒吼。

结局是: 百口吃了衣冠禽兽,山中有了和平生活。

《九色鹿》原来是一个佛教本生故事。所谓本生故事是指讲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前世中无数次修行转世的故事。它们大多是以古代印度、东南亚诸国优美的神话、童话、民间故事为底本进行的再创作。在中国敦煌第257窟的壁画上,我们能看到以连环画的形式描述的《九色鹿》最初的内容:

释迦牟尼在无数次的转世中,曾经是一头毛有九色的鹿。有一次,九色鹿救起了一个溺水的人。同一天夜里,王后梦见了九色鹿,非常想用它的皮做成一件漂亮衣服。于是,被九色鹿救起的人带领国王和军队前去捉拿。被困的九色鹿突然全身迸发出九色的光环,挡住了一切进攻,说:“我给你们讲一个人的故事,我救了他……”国王深受感动,遂释放了九色鹿。那个见利忘义的人则遍体生疮,王后也愤恨而死。

从上述质朴、简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宗教气息。佛教认为,天地间一切众生依据各自的善恶行为得到历历不爽的生死轮回。所以,故事中那些被贪欲控制的人都得到了各自的报应。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个佛教故事中感受到浓厚的童话气氛。无论是九色鹿这个奇妙的动物形象还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都使我们享受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文学想象的乐趣。我们知道,佛经故事是印度民间故事的变体,折射着古印度文明卓然不群的幻想力和智慧之光。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佛经上的故事在现代形态的儿童文学还没有出现以前,都曾经成为无数代孩子的启蒙读物。

田海燕创作的这篇童话《九色鹿》,既延续了原先佛教故事奇幻的想象,同时又在故事的细节铺展和起承转合中注入了鲜明的个性特点,散发着中国民间的乡土味。

故事以“从前”开头,这是一种继承了民间故事叙述艺术的童话创作手法,能迅速地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带到超时空的文本世界中。作者首先较为详细地描写了故事的主要角色:“有一头鹿,身上长着九种颜色的毛,头上生着雪白的角……这九色鹿性情温良,和一只能说会道的白鸟成了好朋友。”在这里,作者创造性地添加了“白鸟”这一角色,便于故事在以后的行进中能自如地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接着,那个遇难的人出现了。在湍急的河流中他挣扎、呼告、哀求,于是九色鹿和白鸟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他救了上来。这里,作者着力突出的是人在遇难时候的无助和九色鹿、白鸟的善良。顺着这一思路,作者又设计了九色鹿上山采灵芝和白鸟喂落水者吃果子的情节,来强化上述的创作意图。

在仁慈的禽兽映衬下,人又表现出怎样的面貌呢?从无限的感恩、对天的盟誓、依依的惜别到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这一过程只经过了短短的几天。而诱使他在这短短几天里跨越善与恶的鸿沟的,是喇嘛的花言巧语、国王的重金赏赐,还是那蛰伏在人心底的与生俱来的恶念呢?从故事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把目光投向那最后一个答案的。“禽兽讲仁爱,/人当重信义,/不及禽兽者,/枉自披人皮。”白鸟在人背叛以前唱的这首歌,似乎已暗示了作者对人心怀着多大的怀疑。

不是吗?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的视线从充满仁爱的森林转到了人的世界: 王妃、喇嘛、国王和他手下的军队无不折射着一种罪恶和迷乱。即使在经过了和九色鹿的“山歌辩论”后,国王还是“蛮不讲理地下令放箭”。可以这么说,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建构了一个禽兽与人类、善与恶二元对立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最终结局则是“百口吃了衣冠禽兽,山中有了和平生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结局中对九色鹿的仁慈也进行了含蓄的批评:“我不说那些审问和口供,只说那只心地仁慈的九色鹿,问到末了,还下不了把那些衣冠禽兽处死的决心,气得白鸟冲天大叫,百禽百兽对河怒吼。”

童话《九色鹿》是在佛经故事基础上的再创作,显然,它淡化了原作所迸射的爱的光彩,凸现的是以暴力制服暴力,以善的力量战胜邪恶的理念,而在表现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丰沛的想象,诗意的奔泻,是和原作一脉相承的,散发出恒久的艺术魅力。

(陈恩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