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吴强于一九五七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红日》,为我们提供了张灵甫这样一个有特色的、有个性的反面人物形象。

《红日》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我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一九四七年,蒋介石撕毁了停战协定,在美国政府支持下,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碰壁之后,就集中兵力,对我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发起了重点进攻。当时投入山东战场的蒋军共有五十多万,而蒋介石的嫡系王牌部队、御林军七十四师就是其主力。该师师长张灵甫,是蒋介石的得意弟子和心腹。他既忠心耿耿替蒋家王朝卖命,又具有长期从事反共战争的经验,被同僚与部属吹捧为“常胜将军”。他率领的七十四师又是蒋介石军队中的“主力之主力”,全副先进的美式武器装备,号称“天之骄子”。正是凭着这些资本,张灵甫骄横狂妄、不可一世。他指挥七十四师,从南京北渡浦口,下淮南、淮北,直闯淮阴、淮安,两次攻打涟水城。我华东野战军某军在涟水防守战中不幸失利,并退出阵地,更使张灵甫凶焰高张、不可一世。自以为所率部队是一支打不烂、斩不断的“铁军”,故而既轻视我人民解放军的力量,也根本不把李仙洲之流国民党非嫡系部队放在眼里。

作者生动地刻画了张灵甫骄纵傲慢、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涟水一役的侥幸取胜,使他趾高气扬,错误地估计了整个战场的军事形势,误把我军的战略撤退当作“溃退”、 “逃跑”。他傲视同僚,不愿吸取莱芜战役李仙洲部队全军覆没的教训,听不进参谋长魏振钺的劝阻,一意孤行。他下令部队在解放区长驱直入,从而使七十四师在蒋军第一线主力八个师的整体上孤军突出,钻进了人民解放军设置的口袋里,被重重围困在孟良崮。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没有醒悟。当他和参谋长站在孟良崮上俯瞰群山时,洋洋得意地说: “这是个很好的战场!”还梦想着打完仗以后,把“立马沂蒙第一峰”这句诗刻到孟良崮陡壁上。当他得知解放军已经包围上来时,仍轻松地说:“好!好!这一仗打成了!他们只当我是条好吃的有味的鱼,可不知道鱼刺会卡住他们的喉咙!”同时,他还讥笑胡宗南: “拿了个延安,那有什么味道?空城一座!”甚至批评国民党当局:“跟共产党打了二十年,不明智之处,就是得城得地的观念太重,不注意扑灭敌人的力量。”为此,他大言不惭地夸下海口: “这一番,我要创造一个惊人的奇迹。我们是第一号主力,我不做榜样,谁做榜样?谁又配做榜样?谁又有资格创造奇迹?”真是“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些话语不仅十分清晰地显示了张灵甫恣肆骄横、目中无人的性格,而且也表明了他是一个死硬、顽固的反共分子,最后被消灭是必然的。

由于张灵甫毕竟是属于垂死阶级的一员,尽管暂时看来表面上很强大,最终仍摆脱不了必然灭亡的命运。因而色厉内荏、装腔作势也是其性格的一个显著特点。当张灵甫被围困在孟良崮时,他一方面气壮如牛,大话连篇,另一方面也深知国民党军队内部勾心斗角、互相拆台的内幕,常常暗自考虑自己的处境,担心其它部队不能“同心协力”而带来的不堪设想的后果。当局势日益严重之时,当了解放军俘虏的营长张小甫回到孟良崮劝降。张小甫过去极端崇拜张灵甫,曾在战场上救过他的命,也迷信过七十四师的武力是不可战胜的。但是,在他当俘虏期间,亲眼目睹国民党军队整军整师不断被歼的事实,逐渐醒悟过来。他为张灵甫和七十四师的前途着想,上山劝降。张灵甫一见小甫,表面上暴跳如雷,把他大骂一顿;事后却命随从副官给他送去了罐头、饼干。当晚张灵甫又把小甫叫来盘问了一阵,尽管最后仍歇斯底里地大叫: “滚出去!我不怕牺牲!我要战到底!我不会再要你在火线上把我背下来!”还举起手杖打张小甫,但“用力很猛,落下去却是很轻”。这个细节很微妙地揭示了张灵甫企图以震怒、暴跳来掩盖内心的惊惶和恐惧的情绪。他死心塌地地效忠蒋家王朝的反动立场和骄横狂妄的性格,使他不能在张小甫面前流露真实的思想情感,只能以装腔作势的发怒来遮盖内心隐秘。作家以含蓄、曲折的手法来表现张灵甫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既符合他性格发展的逻辑,也使这个反面人物形象具有更强烈的真实性。

顽固、狡诈也是张灵甫性格的重要侧面。他是一个坚持与人民为敌的死硬派,在身陷危境、濒于灭亡之时,张灵甫仍强作镇静,直到解放军打到他藏身的洞口时,他还不想缴械投降,想用诈骗手法逃避失败的命运,这只能自取灭亡。

由于作家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真实、深刻地描绘张灵甫的阶级本质和独特个性,因而把一个骄横狂妄、色厉内荏的国民党反动军官写活了、写真了,使之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正因为人民解放军歼灭的是张灵甫这样一个狡诈、凶残的敌人,是七十四师这样一支全副美式装备的“王牌部队”,而不是一个愚蠢无能的草包,一块不堪一击的软豆腐,所以也有力地反衬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并加强了整部作品的气势和色彩,增添了艺术魅力。张灵甫的形象,也为文学作品如何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