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陆逊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典型形象之一。他“身长八尺,而如美玉”,是一个年少英俊、深通兵法、富于谋略的大将式的书生。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小说通过陆逊于关系重大的两次著名战役中表现的描写,在气势磅礴的巨幅战争风云图卷中,凸现了这位风流儒雅,熟谙韬略的统帅形象。

荆州之役,陆逊初露锋芒。当日关羽率大军北进,擒于禁、斩庞德,樊城被围,危在旦夕。曹操闻报大惊,慌忙聚文武百官欲谋迁都。司马懿谏阻,并献计使人去东吴陈说利害,让孙权起兵断蜀军后路。吴将吕蒙受命利用关羽出兵樊城之际袭取荆州。可是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高阜处各有烽火台。又闻荆州军马整肃,预有准备。吕蒙无计可施,便托病不出。陆逊敏锐地看出其中之诈,来见吕蒙, “果然而无病色”,微笑着指出他的心病。蒙惊叹: “如见我肺腑”。陆逊献计曰:“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这成了其后荆州之战的蓝本。其洞幽烛微、谋略过人,已见端倪。

后陆逊被委派接任吕蒙之职。他连夜往陆口,修书一封,准备了名马、异锦、酒礼等物遣使赍赴樊城见关公。关公闻报东吴用“未有远名”的孺子为将,又见来书言词极其卑谨, “仰面大笑”,于是无复有忧江东之意,而撤荆州大半兵赴樊城听调。关羽果然中了陆逊的调兵之计,吴军乘虚而入,攻占了荆州。关公腹背受敌,多面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遇害。

荆州一役,魏围得解、吴得旧地、蜀受重创,对鼎足之三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这次战役的幕后总导演陆逊,他所表现的足智多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尽管在荆州一役中陆逊已有不凡的表现,但他的真正出场是在其后不久的彝陵之战中。在这次著名的战斗中,陆逊尽展雄才。他的性格形象得到更充分完美的显现。

刘备因情同手足的关、张二人先后死难,于是大起兵卒进击东吴,以复仇雪恨。 “杀的那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孙吴求助于曹魏,可曹丕却不肯出兵,只是隔岸观火,等着坐收渔利。无奈东吴只得派出沙场宿将奋力抵抗,可是又屡屡失败,溃不成军。最后吴王再次屈辱求和,将刺杀张飞的范强、张达二人连同张飞首级一并送交蜀汉,并表示荆州也将交还。然而这一切皆不能使气势正盛的蜀军罢退。就在东吴上下一筹莫展、束手待毙、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陆逊由于阚泽的举荐,再次担当抗蜀的重任。在严峻的军事形势面前,陆逊十分沉着冷静,表现出一个优秀军事指挥者的杰出才能。他严令诸军坚守,不准出战,并亲历诸关隘口,抚慰将士。蜀军屡屡搦战,不见反应,将移寨于山林。刘备乘机暗置埋伏,准备迎头痛击东吴追兵,左右赞之为神机妙算。陆逊很快识破刘备的诡计,制止了跃跃欲试、准备掩击的诸将。三日后果见大队蜀兵自山谷中撤出, “吴兵见了,尽皆胆裂”。此正是“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

蜀军为避炎热,全数退入林木茂盛之处。陆逊早已成竹于胸的反攻奇计开始实施。他命水军用船装载茅草,韩当引一军攻江北岸,周泰引一军攻江南岸。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焰硝,各带火种,但到蜀营,顺风举火。风急火紧,树木皆着。蜀军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陆逊又引兵冲进刘备营中,尽情厮杀。慌乱中刘备狼狈逃往白帝城,吴军大获全胜。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陆逊深明个中道理,他全局在胸,富有远见卓识,并没有乘胜追击兵败势穷的刘备,而下了班师令。因其预料奸诈的曹魏会在吴军追赶蜀兵之际乘虚来袭。果然退兵未及二日,三处人来报:曹魏三路兵马来犯!这再一次反映了陆逊的料事如神。后逊巧施伏击计,率军狠狠打击了进犯的魏军。

彝陵之战,陆逊一举反败为胜,转为危安。小说作者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对陆逊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军中诸将屡败与陆逊出战一举获胜形成强烈对比;东吴上下及蜀刘备的轻视反衬了陆逊稳操胜券、气概恢宏的大将风度;韩当等诸将的性急浅识衬托了陆逊的智慧超群、老谋深算。陆逊的形象就在这一系列的对比衬托中映现出来。

《三国演义》作者在铁马金戈的激烈对垒战中,显示出陆逊非凡的才智,成功地塑造出—个“极有高见”、 “真神算”的克敌制胜的大将形象。和小说中许多人物典型一样,小说在塑造陆逊这一人物形象时,也不免留有瑕疵。陆逊的性格缺少发展,似乎他生来就神机妙算,且永远没有失着。这种过分的夸张,近于荒诞。而看出“一阵杀气,冲天而起”之类,则更应注意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