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中的女主人公,她替父从军的故事,因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而妇孺皆知,花木兰也成了我国人民心中十分敬仰的古代巾帼英雄。
花木兰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男耕女织,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家庭分工,花木兰也不例外。她纺纱织布,是一位勤劳本分的姑娘。诗篇开头即写道: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显然“木兰当户织”,而且机杼声声和鸣,是其正常情况下的生活。然而这一天,纺车哑然无声,传来的是声声叹息。原来,花木兰正心事重重。但这种“心事”,不是人们常见的少女思春,也不是深闺寂寞,而是因为边境上又燃起了战争的烽火,于是“可汗大点兵”了。花木兰见到了紧急的“军帖”,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不去是不行的。可是年迈的父亲没有成年的大儿子,也就是木兰没有“长兄”可以替父亲,她正是为此而叹息。
女儿代替父亲出征,这是旷古未闻的奇事,然而花木兰的决心难以更改,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紧张地准备行装,花木兰作了长期在边关作战的思想准备。
作品用八句诗描写了花木兰奔赴战场的行程: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地点:从家乡到黄河,又从黄河到黑山头、燕然山,广阔的北疆,留下了女英雄的足迹。声音:从熟悉的“爷娘唤女声”,变成“黄河流水鸣溅溅”,再变成“燕山胡骑鸣啾啾”,是写景,也是写情,隐含着花木兰心理的变化。同时,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已预示了战争逼在眉睫,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
在西北战场上,花木兰同入侵的敌人进行了出生入死的战斗。 “千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被浓缩在这短短的六句诗中。尤其是“将军百战死”一句,写尽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从木兰的离家奔赴疆场,到她的战胜侵略者,回到朝廷,其间有十余年时间,有千万里征途,有千百次战斗,生活的内容自然是异常丰富的。然而,作品仅仅用十四句诗来叙述,语言异常简洁和集中,表现了极大的时空跨度。
身经百战的英雄,建立了盖世的奇功。因此,当花木兰归来朝见天子的时候,天子自然大加封赏。所谓“策勋十二转,赏赐万千强”,正是极言皇帝的赞许与宠爱。可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愿尚书郎。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样平凡而又简单的愿望,这种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朴素的语言,使读者无不为之深受感动。
如其所愿,花木兰回到阔别十多年、日夜思念的故乡。百战归来的勇士,却忙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作为女子的花木兰,在战争中不得已而女扮男装,她内心的“还我女儿装”的渴望,通过这几句诗得以表现。她向往的是往昔那种和平安定的环境,回味的是充满温情幸福的家庭生活,迫切希望与家人团聚。战争破坏了她的美好生活,如今这已成了过去了的一场恶梦。她,一位农家少女,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勇敢地奔向战场,浴血奋战,换来了今天的重逢的欢乐。回到家乡,花木兰有多少话想说,有多少激情在胸中奔涌!然而作品淡淡写来,把无穷的余味留给读者领略。
当花木兰换好了“女儿装”之后,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女扮男装十二年,而同行的伙伴们却一点也看不出破绽,以至于当木兰显露其本来面目时,大家都“惊惶”不已,这是何等的奇特、浪漫?
在诗中,花木兰的言行、举止,几乎无处不奇:一开头她自告奋勇替父从军,便已是旷古未有的奇闻了;继之在前方长期而残酷的疆场上,“将军百战死”,而她却克敌制胜, “壮士十年归”,这又是奇中之奇;当可汗准备对她大加赏赐时,她竟出人意外提出“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是多么简单而奇特的要求! 回到故乡了,百战沙场的勇士却急急忙忙换上了“女儿装”,把伙伴们惊得张口结舌。诗中并没有着意渲染花木兰的传奇故事,而是用看似平常的诗句,把这些不平常的事迹轻松地写出,使作品充满喜剧气氛,也使花木兰的形象愈显得高大丰满。
在我国文学史上,写女子的诗篇并不少,也出现不少刻画得比较成功的艺术形象,然而,她们大多和“愁”、 “怨”这些内容紧密相连,她们的形象与她们那些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一起流传了下来。唯独花木兰以一种全然不同的姿态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她的英雄业绩、她的高尚情操,她的奇特品行,令人钦佩、敬慕而又充满强烈的新鲜感。她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作品之外,成为我国人民学习和仿效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