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太明》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胡太明,台湾作家吴浊流的一九四六年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中的主人公。

胡太明出生于一个破落中的地主家庭,最早所受的是“四书”“五经”的传统启蒙教育,但在当时,“新思潮不断地在沉滞的环境中掀起波澜”,胡太明不久也转入用日语教学的国民学校,逐渐“成长为一个新时代的文化人”。从师范部毕业后,他到一所乡村国民学校任教。起先,胡太明埋头于教学,对在所谓“日台平等”的幌子下的民族歧视缺乏敏感,但在向一位日籍女教师求爱遭到拒绝后才倍感受辱的难言之痛,于是,他愤而辞职,留学日本。他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抛开儿女私情和一切社会活动,闭门攻读物理学。但当他学成返台后却无以谋生,好不容易在一位朋友的农场兼差,不久因农场的破产而再度失业。正在他焦徨不安之时,又逢祖父去世;祖坟被刨,母亲劝阻不成反而遭打;胞兄甘为日本人主使,多行不义。这一连串打击接踵而至,使胡太明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整日喟叹嘘吁。此时,一位朋友把他引荐到大陆。在结识了一位大陆女子之后,胡太明在南京成家立业了。正在他费力地慢慢地适应周围世界时,台湾人的身份使他被怀疑为日本间谍而遭拘禁,幸有学生相助才得以越狱逃脱。可是辗转返回家乡后又被当局视为中国间谍而遭到监视。嫌疑消除后又被征入伍,随着侵华日军的队伍再次踏上了大陆的土地。他的脆弱的神经不堪忍受血淋淋的战争恐怖,在神经发生错乱后被遣送回台。此时的台湾,被绑在了战争的战车上,苦难深重。冷酷的现实使得胡太明与人合作,创办杂志揭露时弊。不久,慈母为藏粮食受屈而死,庶弟被征劳工劳累而亡。这惨重的打击把胡太明逼上了人生的悬崖,面对一无留恋的世界,他终于奋起抗争。胡太明先是佯作疯狂,书写反日诗歌以示愤懑,最后则渡到对岸,加入了抗日的队伍,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员。

胡太明的人生经历,可谓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熏育而成的旧知识分子跋涉人生的艰难历程的真实写照。明哲保身,中庸之道是中国旧知识分子的痼疾。胡太明从小就接受了“四书”“五经”的启蒙教育,尽管他后来进了国民学校,甚至到日本攻读物理学,但他的修身养性之道仍是“春秋大义、孔孟礼教、汉唐文章和宋明理学。”尽管他也是个怀着理想的热情的青年知识分子,但他所处的那个复杂多变的新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胡太明无法“兼济天下”,甚至难以“独善其身”!

胡太明感情细腻,敏感异常,但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常常耽于独自幻想。他对日籍女教师久子怀有恋情,却不敢明确表白,后来明知这相思不会有结果,却还在欲说不敢、欲忘不能的感情漩涡中折磨自己,这充分体现了胡太明的小知识分子的缠绵多情和优柔寡断。现实使他感到不满、失望和屈辱。一次次的刺激,他都力图躲避而根本无法躲开,他从没主动直面扭曲他的灵魂的残酷现实,四处碰壁,他无所适从,唯有求助于古人典籍,才能平衡自己的心理。他讨厌胞兄改头换面充当皇民的奴才相,他为被迫隐瞒自己的台湾人身份而深感不快。而现实的打击,一次又一次地劫难,在胡太明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沉重的自卑感,使得他处处小心翼翼,尽量避开事端。确实,洁身自好的秉性使他不慕权贵,不愿与当政者合污,而胆小怕事的习性又使他不能同觉醒者为伍。他在这个社会里苦苦地寻找属于他自己的位置,仿佛无根的浮萍,飘泊而总和周围格格难入,处处不自在,这是背负旧的传统人生观的知识分子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在寻觅人生真理时所必然出现的一种无所适从的窘态。这不是胡太明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悲哀。

胡太明是历史的孤儿。人物的命运总是与他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联的。胡太明的命运确实体现了中国旧知识分子探索人生的痛苦历程,而胡太明灵魂深处的那种拂不去的“孤儿意识”却正是特定的时代在他身上留下的鲜明的烙印。他的遭遇,是全体不愿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的心灵痛苦的如实纪录。

台湾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是不容置疑的,就像胡太明,在进私塾之前就能“念出原乡唐山地址”。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比别人承受了更多的痛苦。台湾人民多次遭受殖民者的欺压却又无处可告,沉重的历史和苦难的现实造成他们心灵上沉重的自卑感,也即“孤儿意识”。胡太明在含泪向痛苦的单相思告别时,还以为外出留学能使他忘却自尊的创伤,可是在东京,他还是不得不默许同学的建议,忍痛隐瞒了自己的台湾人的身份以免遭歧视。这一切发生在殖民者的土地上还犹能容忍,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作为一个台湾人在祖国大陆上的遭遇。中日战争的爆发,使胡太明陷于敌友之间的夹缝中,面对他的只有猜疑和放逐。 “对于历史的动向,任何一方面你都无能为力,纵使你抱着某种信念,愿意为某方面尽点力量,但别人都不一定会信任你,甚至还会怀疑你是间谍,这样看起来,你真是一个孤儿。”这对于胡太明来说,是痛苦的宣判,是难以回避的现实,胡太明落在了时代的炼狱之中,他的曲折多难的命运说到底,是历史使然,是时代使然。

环境左右着人物的命运,使胡太明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劫难,而人物对环境的反作用也同样在胡太明的身上体现出来。他也在力争摆脱恶的命运,摆脱那种积淀于心底的带着悲观色彩的孤儿意识,在消极躲避四处碰壁之后,他终于觉醒,最后毅然以一己之身投入民族抗日的洪流,以此证明了他不是祖国的“庶子”!

如果说,胡太明的曲折的人生之路是无数台湾同胞的心灵痛苦的集中显现,那么,胡太明最终觉醒后的愤然一跃,不也正昭示着遭受异族凌辱、背负历史重压的千万台湾同胞们克服“孤儿意识”所该走的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