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方法同时也是文学欣赏角度》

文学批评方法同时也是文学欣赏角度

本书开头在界定“文学欣赏”概念时讲过,文学批评也属于文学接受,或者说属于广义的文学欣赏。关于文学批评,国内文学理论教材一般专设一章讨论,而批评方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所谓批评方法(有的教材称为批评模式、范式),如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心理批评方法、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等,在笔者看来其实就是文学批评的角度——批评家分析、阐释、评价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角度。在这里,方法——模式——角度,名不同而实为一。本教材认为,这些方法或者角度,也适用于一般大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换句话说,所谓批评方法或模式也就是大众欣赏文学的方法或角度。

不过,虽然这些方法(即角度)同样适用于大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但大众的“欣赏”与批评家的“批评”毕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象不同,一般大众的欣赏对象主要是文学作品,而批评家的批评对象除了文学作品之外,包括整个文学现象,范围比读者欣赏宽泛得多。二是结果不同,一般大众对作品的欣赏,多数情况下只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带有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娱自乐的性质,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密化的精神活动,一般不能当然也不必诉诸文字,尤其不必形成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理论文字,更不必发表,而批评家的批评却不是这样。

总之,所有的文学批评方法其实都是文学批评的角度,同时也都是文学欣赏的角度,读者完全可以借用批评家分析、阐释、评价文学作品的角度去解读、欣赏、把握作品。

所有文学批评方法均来自于西方文化的输入,目前国内流行的文学理论和西方文论教科书上,介绍的批评方法主要有社会历史、意识形态、道德、心理学(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文化学、文体学、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读者反应(阐释、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每一种批评方法都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渊源、理论主张、风格特色……这些都是非常专门的学问,是大学文学院专门研究西方文论的教授需要长时间的深入阅读和钻研才能全面掌握的方法,因而距社会大众太过于遥远,一般读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花大量精力去钻研这些批评方法。但是,某些基本的、重要的批评方法所指示出的解读、分析文学作品的角度,对一般大众还是普遍适用的。有鉴于此,本书择取其中几种最主要、最基本也相对比较好懂,能用到大众欣赏实践中去的批评方法(角度)加以介绍。从理论上看,本教材是首次将批评方法作为欣赏角度介绍给大众读者,是一次新鲜的实验。效果如何,有待理论界方家批评和教学实践的检验。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上述批评方法包括本书介绍的几种主要方法(社会历史、道德、人生、文化、心理、原型、女性主义、生态等),均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应灵药或万能钥匙,不是对每一具体的作品都适用,而是各有特点,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某种方法只能对某种、某类作品有效,对其他作品就可能隔膜、无效。也就是说,在文学批评、文学欣赏问题上,也需要遵循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文学作品是世界上最奇异最微妙最富于个性的精神创造,所以对它们的欣赏当然也要随机灵活,善于感悟,而不能往某种模式里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