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军《锻炼》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张学军

中篇小说。作者萧也牧。中国青年出版社1951年1月初版。编入《青年文艺丛书》。这部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初期,一个刚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斗争实践中锻炼成长的故事。抗战爆发以后,十八岁的高中毕业生马军,抛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满怀着革命热情,从上海来到晋察冀边区。经过一段学习,他被派到沟南村做群众工作。他有热情、有干劲,也有为群众服务的思想,但是由于缺乏斗争经验,工作一度受挫。村里的政权被地主潘金堂把持着,伪装积极的地主亲信张腊月又乘机窃取了农会主任的职务。在减租运动中,群众顾虑重重,不敢斗争,有的把减的租又送给地主。地主又以撤地要挟佃户,定了明、暗约。马军没有识破地主的阴谋,反而感到农民愚昧无知,产生了一种不被理解的悲哀。在蔡子和的帮助下,马军认识到工作上的差错,紧密地依靠贫雇农,放手发动群众,改选了村政权,打开了工作局面。日寇来了以后,潘金堂成了维持会长。村里的武装小组在与日寇的一场遭遇战中损失惨重。马军对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开展工作感到茫然。他同村长丁大富找到了县委,在蔡子和的帮助下,明确了发动群众,抗粮抗捐,坚持武装斗争的方向。他又回到沟南村,依靠群众,同敌人展开了斗争。小说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群众斗争中锻炼成长的过程,也不回避在成长道路上的幼稚、缺点,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进行提炼、集中、概括,重视斗争的复杂性。小说中的马军、白老黑、丁大富等形象虽然并不完美,但都给人质朴的真实感。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揭示了马军的内心世界,把他委屈、徘徊、茫然、坚定的心理流程描写得真实可信。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在斗争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增长才干。小说借用了许多当地的方言土语,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作者在后记中说,这是《锻炼》的第一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作者没能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