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平策《达吉和她的父亲》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仪平策

短篇小说。作者高缨。发表于《红岩》1958年3月号。它描叙的是凉山少女达吉和她的养父与生父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在凉山州一个叫“甲骨”的小村里,六十多岁的马赫哈尔与他十七八岁的女儿达吉相依为命。可近来这位彝族老人情绪很不好。州委派来调查农业社建立情况的汉族干部“我”来到他家,却受到这位社务委员相发冷淡的接待。后来“我”得知,达吉是汉人,十几年前被奴隶主“阿侯”抢来作奴隶,受尽折磨。同在“阿侯”家作奴隶的马赫哈尔疼爱和保护了她。民主改革后,老马赫收了达吉作女儿。可上个月达吉进城卖菜,遇见一位汉族老汉,说达吉像他女儿。老马赫听说后,就怀疑“我”是汉人派来调查和夺走达吉的。有一天,那个叫任秉清的汉族老汉真的来找他女儿了。他描述了他女儿小时候的种种情况和特征,达吉听后哭着投进任老汉的怀里。老马赫怒不可遏地赶来要杀死任老汉。达吉则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折磨得寝食不安。在村民们参加的社委会上,老马赫出人意料地要达吉跟着她的亲父亲走。任老汉为老马赫的真情所感动,也一改初衷,要女儿留在老马赫身边。达吉哭着跪在任老汉脚下,答应每年回家看望、侍候他一次。马赫哈尔和任老汉的两双不计怨恨的手臂紧紧搂抱在一起。小说视角独特,感情浓郁,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和地方色彩。描写粗犷而不失细腻,语言朴质而不失韵味。小说发表后,又由作者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并被搬上银幕,在文艺界产生了热烈反响。批评者认为,马赫哈尔与任老汉之间纯属“个人主义的矛盾”,“担负不起民族和阶级问题上的主题”;小说“过分夸大了他们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作用”。肯定者认为,作品通过老马赫和任秉清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一个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民族团结和阶级友爱的问题”(冯牧语);小说“在这些‘个人命运’里,丰富地反映了社会的、民族的命运”(李希凡语)。周恩来总理在1961年也肯定《达吉和她的父亲》是一篇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