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全文|赏析|读后感

〔美〕S.L.基履《约会》全文|赏析|读后感

〔美〕S.L.基履



纽约中央火车站询事亭上头的时钟告诉人们,现在是差六分钟六点,高个儿的青年中尉仰起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眯缝眼睛注视着这个确切时间。他心跳得浑身震动,再过六分钟,他就会看到十三个月以来一直在他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那个女人了。虽说他从未见过她一面,她写来的文字总是给予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勃兰福特中尉尤其记得战斗最激烈的那一天,他的飞机被一群敌机团团围住了。

他在信里向她坦白承认,他时常感到害怕。就在这次战斗的前几天,他收到了她的复信:“你当然会害怕……勇敢的人都害怕的。下一次你怀疑自己的时候,我要你听着我对你朗诵的声音: 对,纵使我走过死亡阴影的幽谷,我一点也不害怕灾难,因为你同我在一起。”他记住了,这些话给了他新的力量。

现在他可要听到她本人的说话声了。还过四分钟就六点了。

一个大姑娘擦身而过,勃兰福特中尉心头一跳。她戴着一朵花儿,不过那不是他们约定的红玫瑰。而且,这个姑娘不过十八岁左右,贺丽丝·梅妮尔告诉他, 说是三十岁呢。 “那又怎么样?”他回信说,“我三十二岁。”他实在是二十九岁。

他想起他在训练营里念过的那本书: 《人类的束缚》。整本书写满了女人的笔迹。他一直不相信,女人能这样温柔体贴地看透男人的心。她的名字就刻在藏书印记上: 贺丽丝·梅妮尔。他弄到一册纽约市电话号码本,找到了她的住址。他写信给她,她复了信,翌日他就上船出国了,但是他们继续书信来往。

十三个月里她都忠实地给他回信。没有接到他来信的时候,她还是写了来。现在呢,他相信了,他是爱她的,她也爱他。

但是她拒绝了请她寄赠照片给他的要求,她说明:“要是你对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相貌就无关紧要。要是你想象我长得漂亮,我就会总是摆脱不了你不过心存侥幸的感觉。我憎恶这种爱情。要是你想象我长得不好看(你得承认这是更有可能的),那末,我会老是害怕,害怕你之所以不断给我写信,不过是因为你孤零零的,没有别的选择罢了。不,别要求我给你照片。你到纽约来的时候,就会看到我,那时候你再作决定吧。”

再过一分钟就是六点了……猛吸了一口香烟,勃兰福特中尉的心跳了。

一个年轻女子正朝他走来。她高高的个儿,亭亭玉立,淡黄色头发一卷卷的披在她纤柔的耳朵后边,眼睛像天空一样蓝,她的嘴唇和脸颊显得温文沉静。她身穿淡绿色衣服,像春天般活泼轻盈地来到了。

他迎上前去,没注意到她并没戴着什么玫瑰。看到他走过来的时候,她唇上露出一丝挑逗的微笑。

“大兵,跟我争路走吗?”她喃喃地说。

他朝她再走近一步,就看到了贺丽丝·梅妮尔。

她几乎正是站在这位姑娘后边,是一个早已年过四十的妇女。她就快变白的头发卷在一顶残旧的帽子下面。她身体长得过于丰满,一双肥厚的脚塞在低跟鞋里。但是,她戴着一朵红玫瑰。

绿衣姑娘快步走开了。

勃兰福特中尉觉得好像被劈开两半似的。他追随那位姑娘的欲望有多么强烈啊,然而,对这个在精神上曾经真挚地陪伴过和激励过他的妇女,他的向往又是何等地深沉, 她就站在那儿。 他看得出来, 她苍白、丰腴的脸是温柔贤慧的,她灰色的眼睛里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勃兰福特中尉当机立断。他手指抓紧那册用来让她辨认他的《人类的束缚》。这不会是爱情,然而是可贵的东西,是他曾经感激过,而且必定永远感激的友谊……

他挺直肩膀,行了个礼,把书本伸到这个妇女面前,虽则就在他说话的时候,他感到了失望的苦涩。

“我是约翰·勃兰福特中尉。你呢——你是贺丽丝·梅妮尔小姐吧。见到你,我多高兴。我——我可以请你吃顿饭吗?”

女人咧开嘴宽厚地微笑了。“我不明白这都是搞的什么,孩子,”她回答说,“穿绿衣服的那位年轻小姐,她要求我把这朵玫瑰别在衣服上。她还说,要是你请我同你到什么地方去,我该告诉你,她在街那边的饭店里等着你。她说这多少是个考验。”



(陈世伊 译)

选自《羊城晚报》1980年6月11日



【赏析】 姑娘设计一个圈套来考验自己的情人对自己的爱是否真诚——是爱她的相貌还是爱她的心灵,这已是老而又老的道德故事套子了。而微型小说由于极其有限的容量,更容易使一个老的故事套子变成味同嚼蜡的老调重弹。这篇小说的作者却给这个故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东西,多少给人以新鲜之感。

小说叙述了一位青年中尉如何以一本书为媒介结识了一位从未谋面的女士,并通过书信往来而成为知己,在他参加战斗的最艰苦的时刻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段情节似乎也不算独创。但有趣的是那本充当了月下老人的书籍《人类的束缚》(一译《人生的枷锁》,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书中用许多篇幅描写了一个小伙子菲利浦在真诚的爱情与对色相的迷恋二者之间摇摆并经历了不少情感的波折。这篇小说除了一点细微的暗示(那位女士在书上做的批语“能这样温柔体贴地看透男人的心”),此外没有对那本书的内容作任何介绍。但西方读者对那本书并不陌生。于是我们看到, 小说中未出现的东西像影子般罩在所描写到的内容上,形成了一隐一显两个互相呼应的结构:中尉在姑娘与中年妇女之间的犹豫如同菲利浦的爱情波折的再现。

作者在小说的有限篇幅内尽力地渲染了中尉所经历的内心矛盾:在二人未见面之前,女士曾拒绝了中尉请她寄赠照片的要求,从而投下了一道朦胧的阴影。联系到前文提示的那本书和那位女士“能这样温柔体贴地看透男人的心”的特点,使人预感到一场微妙的心理冲突将要发生。果然,中尉被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迷住了。“他迎上前去,没注意到她并没戴着什么玫瑰。”少女又火上浇油地朝他“露出一丝挑逗的微笑”。中尉分明陷入了如同菲利浦迷恋于一位轻浮漂亮的女招待不能自拔的那种境地。紧接着出现了那位全无风韵的中年妇女,把中尉挤入了强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之中:“勃兰福特中尉觉得好象被劈开两半似的……”

显然,由于有了这一段心理冲突,故事已脱离了人所熟知的道德“考验”的老套子,带上了明显的心理表现色彩。那位女士在小说中幻化出两个不同的形象: 挑逗人的少女与温柔贤慧的中年妇女,二者分别成为“肉”与“灵”的象征。她要中尉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中尉作出了令她满意的选择。然而,我们仔细一点就会注意到,中尉的选择并不是那么简单:“勃兰福特中尉当机立断。他手指抓紧那册用来让她辨认他的 《人类的束缚》。这不会是爱情,然而是可贵的东西,是他曾经感激过,而且必定永远感激的友谊……”理性和精神的追求胜利了,但并不是说他爱上了其貌不扬的中年妇女。他是为了精神的友谊而牺牲了对爱情的追求,所以他在选择了友谊的同时感到失望的苦涩。道德考验在这里变成了心理考验:中尉在选择后仍存在的矛盾心理表明他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传统的“考验”故事中的道德象征。这一切同他手中那本书里的主人公菲利浦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正因为中尉的选择具有了现实的心理深度,使读者易于产生共鸣,所以后来突然的翻跌便更显得奇峭莫测。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结局使幻化为二的女士形象统一了起来,从而消除了中尉的矛盾心理,也使读者得到了意外的满足: 健康而完满的生活毕竟应该是灵与肉的统一。这一出人意外但又合乎人们的心理要求与道德理想的突转的结局使前面的心理冲突终于得到了平衡, 因而在结构上也是成功的。

(高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