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鲁侠
短篇小说。作者刘心武。发表于《人民文学》1988年第3期。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我”决定做一个试验:整整一个月不说一句话。头一天进行得很顺利。上班的时候,无论在大门口、走廊上、办公室里、餐厅里,都不吭声,需要时,代以点头、摇头、微笑、板脸等。但在第二天就开始遇到困难。困难不是来自客观,而是来自“我”本人。本来似乎应该是同事们为“我”感到惊讶。可到头来是“我”对他们感到惊讶:他们怎么连我两天没开口说话都毫无觉察呢?“我”忽然觉得“我”不能只以消极的手段进行这项试验,而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引诱别人来同“我”说话,而“我”又坚决以不吭声的方式来对待。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能不吭声,那“我”就服了“我”自己了。于是“我”对副处长老詹、彭大姐、正处长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他们同样没有为“我”不说话感到惊奇,也没有“引诱”“我”说的意向。在同桑桑在一起进行这项试验时,“我”突然意识到,以往她同“我”谈话,看起来很热烈,其实她只不过是在那里渲泄她自己的,并不一定是听“我”的。于是,在匆匆忙忙的人群中,“我”忽然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被逼出来的。就人的本性而言,人是宁愿独处的。星期天在家中,“我”同样沉默不语。这时“我”忽然又产生一种犯罪感。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沉默的试验?为什么在至亲骨肉当中“我”不能敞开心扉,同他们促膝长谈呢?第一周过去了,保持沉默对“我”来说绝非一件难事,甚至给“我”带来了某些快乐。因为唯独在保持沉默中人才能认清世界和他人。“我”的男朋友来了。他并不问“我”为什么不说话。他开始解“我”的衣扣。“我”期待和他慢慢交谈,于是把他用力推开了。在一瞬间,“我”张了张嘴,确实想发声。他看到了“我”的牙齿,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我在期待着他说下去,然而,他一转身走了。走在大街上,一位四川来的保姆和“我”真诚地交谈。开始“我”不作声。她打起了哑语。“我”感到梗在胸中的一大块冰冷的东西开始融化。“我”二十天没动过的声带开始振动。“我”看到了她洁白的牙齿。于是,“我”听到一个滞涩然而清晰的声音从“我”的灵魂里冒了出来——“你的牙真白呀!”作者通过对“我”的一项独特试验的描写,写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暖和作者的期待与追求。小说寓意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