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君《白云鄂博交响诗》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孙宜君

叙事长。作者阮章竞。作家出版社1964年7月第1版。该诗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60年第9期,出版单行本时,作者做了较大的修改。全诗除序诗和终曲外,共八章。长诗通过对牧民阿尔斯朗一家三代人的描绘,反映了内蒙古人民半个世纪以来走过的艰难曲折而又壮丽动人的革命历程,展现了人民时代白云鄂博矿山建设的宏伟图景。诗人以多彩的笔墨塑造了阿尔斯朗、海日巴尔和乌兰姹娅等人物形象。阿尔斯朗酷爱自由,骁勇善射,在牧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民主革命时期为草原解放和保护宝山,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在开发矿山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克服了保守狭隘的旧思想的束缚,又一次站到了时代前列:参加工牧联欢、献泉、送孙儿孙女参加矿山建设。阿尔斯朗的儿子海日巴尔,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名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同父辈相比,他胸怀更开阔,更有远见卓识:“海日巴尔成天想,炼万斤钢,铸千把剑,劈断北风,劈断荒凉,劈开阴山通大海,接新太阳到草原上!”在这个形象身上,诗人赋予了他革命浪漫主义理想的光辉。乌兰姹娅和布尔固德姐弟俩是第三代人,他们以朝气蓬勃的崭新面貌,投入矿山建设,成为草原牧民的第一代工人。诗人在叙述中穿插了在草原人民中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英雄故事,突出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的光荣历史和英雄主义传统,又为描绘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生活奠定了昂扬有力的基调。长诗的语言绚丽多姿、有声有色,人物性格描写抒情色彩浓厚,草原风光的描绘也较出色。不足之处在于,长诗后半部分写到矿山建设者的生活时,显得浮光掠影,有些人物也站不起来;在形式的探索上也未达到较为理想的境地。因此,这首长诗没有获得《漳河水》那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