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晓晔
长篇小说。作者南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2月出版。作品描写了六十年代初解放军某师在南海前线围海造田的故事。1962年夏天,某师奉命围垦有数万亩面积的海滩牛田洋。这里烂泥深达27米,历史上曾两次围垦都以失败告终。这个师在机械设备和资金十分缺乏、同时又有暗藏的阶级敌人从中破坏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投入了战斗。师政委赵志海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以毛主席的光辉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为武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放手发动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带领全师指战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修筑起长达四十多公里的拦海大堤,并在当年获得了水稻丰收,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他们的艰巨任务,同时他们还以高度的革命警惕性,粉碎了美蒋特务的登陆计划,揪出了暗藏的阶级敌人,以铁的事实教育了只重生产而忽视阶级斗争的同志。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培养出了一代新人。作品紧紧围绕围海造田和当年造田、当年丰收这一主线索,通过铺设沙基、修筑堤身、大坝合拢、土壤除盐、培育秧苗等一系列情节,描写了军队与地方、干部和战士团结一心,共同奋战,克服前进中的重重困难的过程,塑造了师政委赵志海、连指导员陈大忠、地委专署副专员谢文和、老贫农牛阿进等许多人物形象。这部作品创作于“四人帮”极“左”思潮统治文坛的年代,是体现所谓“三突出”之类创作原则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创作构思上,带有明显的图解政治的特点,整部作品的全部意图在于论证《五·七指示》关于“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建军思想的正确性。在人物塑造上则存在严重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作品中的所有人物都是按既定的阶级斗争的理论框架而设置的。为了强化作品的阶级斗争色彩,它还设置了另一条情节线索,即赵志海等人与潜伏特务、地委农办主任陶才的斗争。但这一情节线索与围垦牛田洋的主线索之间的关系极为松散,显然是为了图解概念而匠心为之的。总之,这是一部思想局限性十分明显的作品,其创作思想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曾被认为是体现“四人帮”文艺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