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昌龙《父亲》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尹昌龙

短篇小说。作者梁晓声。发表于《人民文学》1984年第11期。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叙述了“我”的父亲艰难坎坷的经历。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的。“我”的父亲是个干体力活的,他每天拚死拚活地卖力,挣了钱养活全家。父亲的脾气很暴躁,是个严厉的一家之主。小时候,因为衣服被划破了,挨了父亲狠狠的一耳光,“我”从那以后变得口吃和胆怯了。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可父亲却从不唉声叹气。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从不求人。父亲所理解的“出息”就是能吃饭,吃饱了就能长力气。小时候我们弟兄饭量都很大。“我”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了西北工作。父亲省吃俭用,攒了大笔的钱,带回来养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父亲带“我”回山东老家,家乡饥饿的境况给父亲留下了凄凉的印象。虽然我们也穷,但父亲还是把仅带的一点钱全救济了乡亲。父亲很固执,姐姐当年病重的时候,父亲怎么也不让母亲抱她去西医院,他不相信西医能治中国人的病,后来总算去了,但已经晚了,姐姐死了。哥哥自学考大学,可父亲坚决反对,他觉得老大不应该靠家里养着了,应该为家里分一点担子。哥哥还是背着父亲参加了高考。哥哥考上了大学,可第一学期就被学校送了回来,因为心理怯弱,他进了精神病院。后来,“我”下乡到了北大荒。为了不错过“我”最后一次推荐上大学的机会,父亲给“我”寄来了二百元钱。“我”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才探家。回到家里才知道,三弟为盖新房摔伤了腿。“我”误解了,“我”以为父亲有钱不肯拿出来给儿子结婚用,“我”气得朝父亲发怒。可当“我”知道父亲确实拿不出钱的时候,“我”伤心地向他认了错。为了帮小妹找工作,父亲和“我”冒雨给街道主任家拉煤,当父亲无力把卡在铁轨岔角的板车扛起了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已经衰老了。他绝望的、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雨水和泪水。妹妹结婚以后,父亲坐火车来到我们家。他整日地替我们忙着家务,还把我们楼道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邻居对他印象特别好。“我”整天忙着工作,很少有时间陪着父亲,父亲感到很寂寞。当“我”抽空和父亲闲聊的时候,他对“我”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争取入党。他对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感情。父亲走了,他坐火车回去了,“我”非常想他。这篇小说通过父亲的经历,塑造了一个正直、善良、威严、刚强甚至有点顽固的父亲形象。他背负着生活的重担,艰难地、顽强地养活了一个家庭,他吃苦、节俭,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吃饱了饭,成为身强力壮靠本领吃饭的人。他的认识朴素而又深刻,他爱自己的孩子,爱共产党,他的内心深处埋藏着慈爱和热爱的感情。父亲,像广大普通的中国人一样,为生存而作着现实的努力,为国家而作着不懈的建设,他的奋斗,他的努力,他的忧郁,他的悲哀,构成了一个民族的人民艰难生存的历史。小说在结构上以父亲为中心人物,通过“我”的经历串连起父亲的不同的生活细节,在对“我”的家庭和父亲经历的描述中,塑造父亲的形象。小说的语言质朴、凝重,充满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