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庞守英
中篇小说。作者王安忆。原载《钟山》1982年第6期,后收入《1981——1982年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以《流逝》为书名的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作品描述的是上海一个民族工商业者家庭在六、七十年代大落大起的遭际,塑造了欧阳端丽这个独特的女性形象。欧阳端丽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妇女,因为不愿意被分配到甘肃工作,便留在上海,做了资本家的“少奶奶”,在豪华闲适的生活中消磨着美好的青春。急骤而起的“文革”风暴扫荡了她的一切,迫使她和她的家庭由阔绰变为贫困,由“高等华人”沦为市井“贱民”。面临猛烈的政治冲击和强硬的经济限制,一家老小都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欧阳端丽忍辱负重,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每天八角钱的菜金经常超支,生活难以安排。她翻箱倒柜,卖掉家中的旧有衣物。但是坐吃山空不是长法,她竟给别人当起了保姆。孩子被接走之后,她又到条件极为简陋的街道工场做工。她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换取了菲薄的收入,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劳动增长了她的才干,开阔了她的心胸,使她获得了生活的“充实感。“文革”之后,随着政策的落实,她又恢复了旧有的物质享受,精神上却是若有所失。她常去参加舞会,当兴奋的惯性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寂寞、疲倦与烦躁。她的家在失去财产时倒能同舟共济,患难相扶,而重获财产后却是明争暗斗,矛盾重重,尤其小姑的取闹,更使她觉得无聊。她在困惑与烦恼之中,开始重新思索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终于,在寄生生活和创造性的社会劳动之间,她作出郑重的抉择,选定了她该走的人生之路。欧阳端丽生活道路的起落变化,说明即使是灾难性的社会动乱,也包含着某些具有认识意义的因素。作品层次清晰地勾画出欧阳端丽思想发展的脉络,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为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作者擅长细致的日常生活描写和世态人情的描绘,为读者提供了一幅逼真的上海地区的社会风俗画。语言朴素清新,细腻淡雅,有时却失诸直露与繁冗。作品被评为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