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计璧瑞
报告文学。作者大鹰。载于《昆仑》1987年第一期。这是一部反映志愿军战俘生活的作品。在距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作品第一次根据大量确凿、翔实的资料,向人们披露了人民军队第一批被外国军队俘虏并关押在异国土地上的战俘的那段特殊经历和以后的生活道路,开拓了报告文学的题材领域。记录真实的历史事件,是报告文学一贯遵循的原则之一。从一些志愿军被俘的详细经过,到战俘营的修建和管理,从美军的残暴行径,到败类们的丑恶嘴脸,从战俘营中的秘密组织,到高级军事当局的活动,从共产党人的英勇斗争到战俘们回到祖国怀抱,从历史的苦难到现实的思考,都在作品浩繁的篇幅中一一展现,其中突出叙述了战俘营中敌人的暴行和甄别与反甄别的惨烈斗争,中间穿插着详尽的历史档案和当事人对事件的追忆。也许是战俘经历的特殊性,作品并不回避志愿军战俘备受迫害和惨遭杀害的血淋淋的事实,也没有回避战俘中的败类摧残自己同胞的罪行,更没有忘记战俘们为了起码的生存条件,为了信仰,为了回到祖国而进行的殊死斗争以及他们以后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和他们在逆境中的生活,它使人们真切地了解到战俘们一直鲜为人知的地狱般的生活,使人们开始正视这些一向没有被正视和承认的事实。在史实的基础上写人、刻画人的性格、展示人的心灵,是这篇报告文学又一成功之处。在严格的历史感和真实性的前提下,作品为我们描绘了各式各样的、活生生的战俘形象,有在险恶的条件下组织广大战俘与美军和叛徒较量,显示了中国人尊严的坚强的共产党人吴德成、孙振冠、张泽石、曹友、赵佐端、魏林……他们正像文中所引用的一位美军士兵所说的那样:“共产党战俘——这是一些无法使他们屈服的人”;有宁死不屈、热爱祖国而惨遭杀害的林学甫、杨文华;有无数在所谓“甄别”活动中坚持回到大陆的战俘;有为纪念祖国的生日而誓死捍卫五星红旗,最后壮烈牺牲的几十名烈士;也有那些在暴徒和败类的胁迫和蒙敝下屈辱地活着和死去的人们;还有背叛祖国、甘心充当叛徒和打手,犯下滔天罪行、十恶不赦的李大安、王顺清、魏世喜之流。在这里,生活和人的复杂性得到充分尊重并被还原成它们本来的面目,肉体的痛苦和心灵的痛苦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枪与刀、血与火、泪与恨、善与恶的壮烈场景,这些都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量。在深入表现志愿军战俘命运的同时,作品还就他们回到祖国后,受到长达二十多年的不公正待遇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坚持回到祖国的人们会在自己的同志和亲人中受到数不清的猜忌和怀疑?为什么他们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一次次审查,无法摆脱历史带来的屈辱?尽管限于纪事,作品没有深入探讨产生这些不正常现象的原因,但提出问题本身,就需要具有正视历史和现实的勇气。庞大的结构和细致的描述是作品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作品容量很大,使丰富繁杂的史料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又采取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的剪辑,和同一空间内不同时间的安排,全面地展示战俘的生活。语言朴素准确,不事渲染和雕琢,使事实的力量大大高于艺术构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