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鉴赏·友书·贻赵廷臣书》注释与鉴赏

《书信鉴赏·友书·贻赵廷臣书》注释与鉴赏

清·张煌言

大明遗臣某,谨拜书于清朝开府赵老先生台前

昔宋臣谢枋得有云:“大元制世,民物维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窃以叠山业经市隐卖卜,宜可以远害全身,而元参政魏天祐,必欲招致之。乃叠山有死无陨,招之不来,馈之不受,《却聘书》尚在,可考而知也。卒触天祐之怒,执之北去,叠山遂不食而死。盖未尝不叹古人守义之坚、殉节之笃也。况某今日南冠而絷,视叠山所处,已自不同。而台下尚欲贷其余生,屡遣贵属,存注有加,劝之加餐。嗟乎!此固台下褒忠录节之盛心,较之天祐,真不啻霄壤

顾某自律,断不可因此而苟延旦夕也。所以每思慷慨引决,而为馆伴者防闲严切,不克自裁。绝餐三日,迫于贵属劝勉,稍稍复食,他人闻之,宁不以某寡廉鲜耻、晚节可嗤哉?揣台下之意,不过欲生膏斧锧,始足为忠义者戒。然大丈夫冰视鼎镬,慷慨从容,原无二义,故郁郁居此耳。犹记去岁华函见及,某之报书,有宁为文山之语,非但前谶,盖斋心居念时,已早办此,至今日敢有食言?夫自古废兴亦屡矣。废兴之际,何代无忠臣义士?何代无逋臣处士?义所当死,死贤于生;义所当生,生贤于死。盖有舍生以取义者焉,未闻求生以害仁者也。某之忧患,已过乎文山,隐遁殆几于叠山矣。而被执以来,视死如归,非好死而恶生也。亦谓得从文山、叠山,异代同游,于事毕矣!独惜台下之经纶仁厚,可称一代名贤,后世不察,猥云与张弘范、魏天祐比伦,不重可叹息乎哉!

谓某散兵在先,归隐恐后,可以觊觎赊死。殊不知散兵者,悯斯民之涂炭;归隐者,念先世之暴荒。谬思黄冠故里,负土成坟,然后一死以明初志。原非隐忍偷生,自留赊死。何期拥兵则岁月犹存,解甲则旦夕莫保。箕山不有安瓢,而颍水弗能高枕。身为累囚,贻笑天下,是某之忠孝两亏、死难塞责者矣!

临难苟免,非我本怀;偷生视息,更何所待。今羁留旅邸,被累宾从,并膺锁炼,以日为年,生不如死。伏冀台下,立赐处决,俾某乘风驭气,翱翔碧落,或为明神,或为厉鬼,是诚台下大有造于某也。不则某当追随首阳之后尘,必不俟炎午之生祭。毋以馆伴者不善调制而谴及之,幸甚!

[注释]① 赵廷臣: 字君邻,汉军镶黄旗人。顺治末年,以剿平贵州土酋功,加兵部尚书。康熙元年,调浙江总督,设计俘张煌言。② 开府: 清代称出任外省的督抚为开府。③ 谢枋得: 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官至江东制置使、江西招谕使。宋末,率兵抗元。宋亡,弃家入闽。后被执送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四月绝食而死。著有《叠山集》。④ “大元制世”四句: 表达宁死不屈之志。⑤ 市隐卖卜: 谢枋得率兵抗元失败后,流亡建阳(今属福建),以卖卜教书度日。⑥ 魏天祐: 字吉甫,曾任元福建行省参政。⑦ 陨: 坠落。这里是降志辱身之意。⑧ 《却聘书》: 谢枋得的老师留梦炎降元后,曾写信劝他出来做官。枋得作《却聘书》坚决拒绝。今《叠山集》中,《却聘书》作《上丞相刘忠斋书》。⑨ 南冠: 晋侯到军府视察,见钟仪,问道: 那个南冠的囚徒是谁?见《左传》成公七年。后用作囚徒的代称。⑩ 贷: 宽免。⑪ 存注: 存问关注。⑫ 不啻霄壤: 形容差别很大。不啻: 无异于。霄壤: 犹言天地。⑬ 自律: 对自己的要求。律: 约束。⑭ 馆伴者: 指赵廷臣派来监视的人。防闲: 防备。⑮ “揣台下之意”三句: 我猜想你的用意,不过是让我活着受刑,这样才足以警告像我这样的忠义者。⑯ 冰视鼎镬: 犹言无所畏惧。鼎镬: 古代酷刑以鼎镬烹人。⑰ 宁为文山之语: 康熙元年(1662年),张煌言答赵廷臣书,其中有“宁为文文山,不为许仲平”之语。文山: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号。⑱ 谶(chèn): 关于吉凶得失的预言。即上面“宁为文山”一语。⑲ 斋心居念: 言定下心来考虑。斋心原意为清心寡欲。⑳ 逋(bū)臣: 逃亡之臣。处士: 隐士。㉑ 张弘范: 字仲畴,涿州定兴(今属河北)人。曾任蒙古汉军都元帅,率师攻宋,俘文天祥。㉒ 觊觎(jì yú): 抱有非分的希望。赊(shē)死: 宽缓死期。㉓ 先世之暴荒: 指先世尚未安葬,棺木暴露在外。㉔ “黄冠故里”二句: 意思是化装回故乡安葬先人。黄冠: 古代指箬帽之类。腊祭时戴之。也指道士所戴束发之冠。㉕ “何期”二句: 哪里想到保持部队,还能延续下去,解散部队,则危在旦夕。㉖ “箕山”二句: 传说尧要把君位让给许由,许由不受,逃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尧又想请他当九州长,许由不愿听,跑到颍水边去洗耳。后因以箕山、颍水作为隐居之地。不有安瓢: 传说许由在箕山,用手捧水喝,有人送他一个瓢,用后挂在树上,风吹有声,许由嫌烦,将瓢丢弃。高枕: 安然而卧,无所顾虑。㉗ 被累: 连累。宾从: 宾客仆从。指同时被捕的罗子木、杨冠玉及三个船夫。㉘ 炼: 通链。㉙ 碧落: 天空。㉚ 造: 造就,成全。㉛ 不: 通否。首阳: 代指伯夷、叔齐。㉜ 炎午之生祭: 元兵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太学生王炎午谒文天祥,毁家以助军饷。天祥留置幕中,后以疾归。不久文天祥被俘,炎午作《生祭文》以激励其为国殉节。㉝ 调制: 调理。

[作者]张煌言(1620—1664),文学家。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崇祯举人。南明抗清将领。清兵破南京,俘福王,他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鲁王监国,据守浙东山地和沿海一带。官至兵部侍郎。鲁王政权覆灭后,他又与荆襄十三家农民军联系抗清。至康熙三年(1664年),因见大势已去,遂解散余部,隐居悬嶴岛(今浙江象山南)。被俘后不屈而死。有《张苍水集》。

[鉴赏]世间鲜有求死之信,而张煌言此信目的但求速死。此时他虽为清廷之阶囚,然其一腔忠烈,浑身正气,就连清朝浙江总督赵廷臣亦为其高风亮节所折服。于是系之旅舍,奉若上宾,婉言慰之,说客纷纭,欲其弃明降清。然煌言慕的是宋末遗臣谢枋得、文天祥的铮铮铁骨、誓死不贰之心;求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之义;念的是慷慨从容、舍生取义之志。面对种种利诱,不为所动。赵廷臣待之以礼,张煌言在信中亦答之以礼,然在委婉言词后面自有一种视死如归、凛然相对的豪气。文中,他披露心曲,叙尽胸臆。化忠愤为坦诚,敛雄奇为沉郁,不能不令读者为之动容!尤其死后愿“乘风驭气,翱翔碧落”句,使人至今仍能想象其落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