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手记·瓷器铜器篇·一封信和一箱“宝”
洒蓝水盂(清)作者收藏
时下流行一句话,叫做“乱世买黄金,盛世玩古董”。这“玩”字听起来是何等潇洒,但局外人哪里知道此中的艰辛。真赝难定、出手困难、大量资金套牢、艺术品市场风云变幻和诡谲莫测让众多收藏者越来越迷惘,如果不懂文物鉴定,花大价钱搞收藏,不仅不能一夜暴富,而且极有可能血本无归。
这些年来,我出了一些有关收藏鉴赏方面的书,书一出来便接二连三地收到来自各地的读者来信。有的是谈自己感受,对鄙人表示钦佩,提出要和我保持联系,交个朋友;有的向我提供藏品,声称愿意出让换钱,问我是否出钱购买或帮其寻找买家;有的是请我为他们的藏品做鉴定,并随信寄来器物照片。此类信数量最多,至少有上百封。作为同好,见到文玩艺术品,我也感到开心,这叫“养眼”。但从诸多实物照片中,我竟没有发现几件够得上真品的物件。如果让我说实话的话,那么我会遗憾地告诉大家,许多好心的朋友都被眼下的假货赝品蒙蔽了。面对他们高价购买、苦苦收藏的东西,我真是为朋友们感到心酸。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福建的一封信。对这位先生,我不便说出他的名字。从信中,我看出他是一位善良、执著的人。他在信中说:“购得您写的一本著作,看了几遍,很有感触。书中讲的许多故事同我的遭遇相似,给了我极大启发和帮助,使我在绝望中找到了重新醒悟过来的道理。”
这位先生在信中向我讲述了他陷入靠“收藏增值”的怪圈而难以自拔的惨痛经历。
他说:我从1998年开始搞收藏。在此之前,我对文物古董知识一无所知,只知道文物能保值增值。于是我就盲目地购进字画、瓷器、玉器等物件。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自己 10 多万元的积蓄全部花完。还嫌不够,又把我爱人的 20 余万元的私房钱陆续拿出来全部购买藏品,当时心里感到很满足。后来又没钱了,还想进货,便不得不拿出部分自己认为不太理想的藏品去出售,想换些钱再买回比较理想的藏品来。此时问题出来了,拿一部分到省城古物市场去卖,他们都说是假的,不要。再换一批去,又说是仿的,谁也不要。后来我又认真地挑选一批旧的去卖,他们又说太粗糙,10元一件都不要。此时我已是气穷力尽了。
信中说:后来我买了一些有关文物鉴定的书籍,坐在家里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又到各博物馆观察,与自己的东西相对照,初步了解了真文物的特征。总结了自己由于冲动盲目、少见少闻带来的失误和一味相信贩子编造动听故事给自己的教训,正准备振作精神设法筹款再次奋斗时,不幸的事情又降临了,我爱人去年春天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发病前我发现她上楼时感到吃力,起初不以为然。一次她在街上突然晕倒,经人扶到医院检查发现,血压已升到高压 200,低压 120,医生告诉她有较严重的高血压病。她每天都得吃药,但因钱紧,她为了节省,减少药量,因此时不时地晕倒,我心里难过极了,她反而劝解我:“钱既然花了,就算了,不要老是为我担心。”这使我更加过意不去,如果不动用她的 20 万元,何愁无钱购买高血压药,眼下我真是走投无路了,为此特致函给你,请您帮帮忙,我会永生不敢忘怀。
信的最后说:我寄去十几件藏品,请你过目,确定真伪,如果又是伪作,请代我马上毁掉,以免再害别人。如有真品,请帮我代卖,只要是真品,一件卖到二三百元也可。
就在接到此信的当天,一个邮件送到我的单位。这是一个纸箱子,打开一看,几只定瓷的白瓷碗、陶俑和“翠牌子”等全都是地道的假货。那“翠牌子”通体绿得出奇,根本就不是翠。看到别人有难我也愿意去帮他,但爱莫能助,这些东西我实在无法帮他出手,却又不便给他寄回,回信告诉他如有机会来天津最好亲自取回。那箱“宝贝”于一年后被他带回福建。
这箱“宝”刚刚取走,一位江苏的读者又随信寄来一“宝”——“齐白石草虫画”。信中说他妻子患了肾病,已花去医药费近 8 万多元,现正住院治疗,医院提出需要换肾,由于缺钱(需 20 多万元)想将此画变卖换钱。此画不知当初这位先生是花了多少钱买的?看来他是真的将其视作宝物了。可是那画仅从照片就能看出,笔墨纤弱,泛黄作旧,似乎都能闻到酱油味(作假之征),哪里有一点真迹的影子。我这样讲,这位朋友也许会感谢我,也许会忌恨我,更大的可能是对他精神上的一种打击。
火爆的收藏市场中充斥着大量
赝品,伪造手段花样翻新,足可以假乱真。据几位鉴定专家介绍,他们跑遍全国 20 多个城市鉴定后发现,市场赝品率达 90% 以上。我作为在这个圈子里滚过几十年的人,善意提醒那些给我来信的朋友,靠收藏致富的人确实有,但真是太少了,如果您不是真正喜欢,不是真懂,最好不要涉足其间,免得花钱找烦恼。粉彩摇铃尊 (清末) 作者收藏
仿乾隆粉彩人物瓶 (现代) 作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