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朱翔清《空空儿》全文|赏析|读后感
〔清〕朱翔清
乾隆时①,两江制府黄太保②,巡边至镇江府,舟泊京口③,忽失其项上所挂数珠。大惊,传地方著令严缉,限一月内交出。县官受命退,即饬役各处缉访④,了无踪影,无何限期已迫,追比俱穷⑤。令某焦思无策,乃离署微行,密访数日,至句曲山后⑥,遇一韶丽女子,衣绛绡衣,弓鞋窄袖⑦,行绝壁间,采女贞于树⑧,下上如飞鸟。异之,伺其归,尾至溪边,入一洞穴,某亦蹴入⑨,其中大可数亩,而幽折蛇旋,迥非人境。穴将尽,有茅屋数间,门外槿篱萦绕,一老妪涤器于灶,见某讶曰:“是非某官耶? 何以至此?”某前揖具道来意。妪微笑曰:“哦,想又是吾女与贵上人作剧耳⑩。此女憨态未改,致贵官惶急至此,自当惩之。但此时不知何往。姑请归,明日当令送还,贵官于午前至报恩寺塔顶携取可也(11)。”某悚然敬诺而出(12)。疾驰禀太保,太保不胜骇异。次日命副将某率兵往环塔,彀弓矢以待(13)。至日中,众目睽睽,仰注塔上,忽见一道红光,瞥如飞电,而数珠已挂于顶。一时,万弩齐发,渺然如捕风影焉。于是令健卒梯而登,取珠下。珠上系书一封,题曰:“空空儿手缄。”以呈太保,折视,大略言其:“莅任以来,挟威以扰士民,挟术以欺君上,挟势以辱长吏; 以调察纵武弁(14),以罗织为腹心(15),以凌辱称孤立; 济贪以酷,行诈以权;身荷封疆之任,心怀鬼蜮之谋,一方偏罹茶毒; 而绅士无所控,科道不敢纠,故取公此物,聊以示警。若不速图悛改,仍蹈前愆(16),即当取公首级,以为大吏者戒”云云。太保读毕,毛骨悚然,其贪暴从此稍戢焉(17)。
【注释】 ① 乾隆: 清高宗年号(1736—1795)。②两江:江南与江西,今江苏、安徽两省。制府: 即制军,总督的别称。③镇江府: 在今江苏省。京口: 今镇江。④饬(chi赤):上级命令下级。⑤追比:此指追查拷打,催促交纳。⑥ 句曲山: 在江苏句容县东南。⑦ 弓鞋,古代妇女缠脚,形如弓,其鞋称为弓鞋。⑧女贞: 植物名,可入中药。⑨ 蹴: 此为追踪之意。⑩作剧: 开玩笑。(11)报恩寺: 在江苏江宁县城南。(12) 悚(song耸)然: 恐惧的样子。(13)彀(gou够):使劲张弓。(14)诇(xiong兄去声)察:刺探。 武弁(bian便):旧时低级武官。(15)罗织:罗织者,陷人于罪的人。(16) 悛(quan圈): 改。愆(qian千): 罪。(17) 戢(ji疾): 收敛。
【赏析】 本篇选自《埋忧集》卷二。《埋忧集》十卷,续集二卷,为笔记集,多记怪异奇闻,也寄寓着作者的身世之感。作者朱翔清,号梅叔,清末归安(今浙江吴县)人,终生不仕。黑暗的时代,人们总希望有除暴安良的侠士出现,文人骚客只能以笔为刀。惩戒贪官污吏的空空儿这一形象,便是作者愤世嫉俗借助小说幻设而成的理想。
失珠——微行——遇妪——还珠——见书,构成此篇小说的基本情节。小说没有从正面用墨刻画摹写空空儿,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从侧面反衬人物形象,这是本文所以吸引人之处。文中涉及到空空儿形象正面描述的仅仅几笔,衣着是如隐侠,举止熟谙武功,“下上如飞鸟”,简洁明了。这之后,作者并没有再铺陈下去,而是通过失珠和还珠两个情节极力抒写黄太保等人的腐败无能和悚然的心态,进而反衬空空儿武艺高超、本领过人。
失珠,扣着一个“惊”字。“忽”,说的是众人不备的情况下,黄太保脖子上挂的珠子被空空儿摘去。文章起先没有点出此是谁所为,至“追比俱穷”,空空儿也没有出现。但我们莫不知黄太保脖子上的珠子是被武林高手夺去了。这不仅使小说有了一个突兀险峻的开端,而且还为下文直接点出空空儿武艺之高作了一个铺垫。还珠,重在一个“奇”字。环塔之下,“弓矢以待”,“众目睽睽”,这时你不得不颇为空空儿担心一番,正在你静心凝神之际,“一道红光”如飞电一样闪过,小说中的众人和你一样没有转过神来,“珠已挂于顶”。那时尽管“万弩齐发”,空空儿早已乘风而去,无踪无影。黄太保等人只好骇异,只好哀叹。这一摘一还,空空儿潇潇洒洒地耍了一个回合,你还在发愣之际,空空儿已跃然纸上,眨眼之间又转到作者笔下,好似跟你一道笑观黄太保等人的窘态。
失珠与还珠是从侧面状写空空儿武艺之高、行举之神,尔后又以一“空空儿手缄”淋漓尽致地痛斥黄太保,从另一角度刻画了空空儿惩戒贪官,为民请命的高尚精神,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深刻入微。此又交待了“失珠——还珠”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使故事显得自然巧妙,如行云流水。致黄太保书,譬若蛟龙摆尾,用排比铺陈手法,历数贪官劣迹,痛斥罪恶行径,指明“取公此物,聊以示警”。义正辞严,淋漓痛快,其间荡漾着一股动人心魄的凛然正气。
也许有人觉得非空空儿手刃黄太保不可,方才显得痛快,这种要求进一步发展的审美情绪有它的道理。然而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作者这样,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也阻止了他进一步刻画空空儿这一形象,只是虚托空空儿惩戒贪官。空空儿的母亲也觉得不应该“致贵官惶急至此”,还要惩罚女儿。空空儿也只是不满黄太保“扰士民”、“欺君上”、“辱长吏”,对黑暗的封建社会没有彻底的否定。作者最后也虚望黄太保收敛残暴。这又从艺术之外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侧面刻画空空儿这一形象的原因。蓄意曲笔、侧面反衬的笔法也是时势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