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作文论点论据论证

论题解析


[解题]积累(accumulation),指(事物)逐渐聚集。积累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缓慢而不自觉的渐进过程。积累是一种在力量积聚之后的收获,是成功的基石,它需要坚韧的意志力的支撑。
[析题]绿茵场上的雄姿英发,辩论赛上的口若悬河,主席台上的挥斥方遒——积累的结果总是让人艳羡。但积累的过程可就不那么简单了。积累的过程总是饱含汗水、充满艰辛的。对学生而言,学习知识需要积累,考试升学需要积累,健康成长需要积累,人生选择需要积累,好的方法、新的观念、基础的夯实,如此等等,无不需要积累为我们铺路、奠基。所以,积累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使自己学识广博,必需从一点一滴的积累开始。
积累是一件十分需要耐心和精力的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梦想不付出努力,而在顷刻之间成就辉煌大业那是不现实的。积累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我们的财富也好,知识也好,都是经过不断的积累,才能达到一个高度,才能实现我们自身层次上的提高。
[温馨提示]积累需要耐心,需要恒心;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积累也是需要眼光的,需要判断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后的积累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我们需要的积累。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有些东西是不能够积累的,比如懒惰、仇恨、恶习、宿怨等等。因此,我们在写以 “积累” 为论题的议论文时,要注意对积极、正面、态度的把握。同时,要把坏的积累与好的积累辩证区别开来,不可一概而论。

思路导引


积累可以是具体事物从无到有的点点积聚,它也可以是人生经验从稚嫩到成熟的步步提升,还可以是物质财富从少到多的日日丰富。总之,积累是需要耐心、需要执着、需要信念支撑的一个过程。
“垒土成山,汇水成河”,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论是巨额的财富还是渊博的学识,都是离不开积累的。有些人轻视积累的力量,总是幻想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他们忘记了因果逻辑的真谛。没有付出哪有收获?没有积累哪有成功呢?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世上也没有免费的午餐。踏实的生活就是一种积累的生活。积累有时候看似无用,可真正到了用时却是珍宝,能让你受用一生。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就是这个道理。每天多读一页书、多写一页笔记,这就是积累,这就是我们前进的最牢固的基石。
人生中的事情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功,不靠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是行不通的。积累不仅是对一个人意志的考验,而且是对一个人品格的测验。只有通过积累,我们的人生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要学习知识,要成就事业,离开日积月累、离开不懈努力,都无异于痴人说梦。
积累十分重要。当然,我们也不要一味地用积累遮挡住我们全部的生活。毕竟,生活是一个多彩的舞台。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不但需要一种精神的推动,还要把积累所产生的问题和我们从中所寻找到的宝藏引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积累是为了应用,积累是为了更高品质的生活。积累其实是一种人生的生存常态,是人生的缩写,不管其过程如何,我们得到的绝不仅仅只是结果那样简单,因此,让我们不断积累,把握生活的脉搏吧!

论点集锦


1.积累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2.积累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3.积累是一种判断的能力,有沙里淘金的智慧。
4.很多事是循序渐进的,积累的态度是做好这些事的前提。
5.海纳百川,积腋成裘。
6.学会积累,我们的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7.积累是学好知识的基础
8.学会积累让我们的人生更美。
9.在挫折中学会积累经验教训。
10.在成功中学会积累前进的经验。

论据超市


[理论论据]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 (先秦)管仲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先秦)老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先秦)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先秦)荀子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

—— 《战国策》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

—— (汉)王充


※祸患常积于忽微。

—— (宋)欧阳修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宋)朱熹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 (明)冯梦龙


※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我认为这是学好数学的 “秘诀”。

—— 苏步青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 梁启超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 鲁迅


※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至。

—— 华罗庚


※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哪怕你走遍天下,还是什么也记不真确,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

—— 老舍


※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

—— 〔法国〕拿破仑


※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工夫。

—— 〔法国〕罗丹


※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 〔德国〕贝多芬


※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得在积聚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

—— 〔苏联〕巴甫洛夫


※万丈高楼平地起。

—— 谚语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 谚语


[事实论据]

积累成就《论衡》


汉代的王充是着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是在十分清贫的情况下开始专心治学着书的。因为家里很穷,没钱买书阅读,他就到洛阳的书店里去读书。读一本就背一本,读完一个店子的书,再读另一个店子的。在《汉书·艺文志》中所列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类书,共一万三千卷,只要当时存世的,他几乎一一读过。因此,他的脑海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王充从34岁开始写《论衡》。为了能专心着作,他闭门谢客,拒绝一切应酬活动。在他窗户、墙壁等处都放着刀笔,一有好的想法,就马上记下来,直至临死前不久还坚持这么做。因此为写《论衡》积累了不少素材,方使这部巨着得以顺利完成。
论题链接 ①成功②治学③坚持

锦 囊


唐代着名诗人李贺,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奇才。他虽然只活了二十七岁,却给后世留下许多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诗篇。
李贺做诗从来不先立题,每次外出总是骑一匹瘦弱的小马,带一名童仆,背一个古锦囊,一边走,一边思索,吟到一些好的句子时,马上用随身所带的笔、墨、纸、砚,在马上写成纸卷,投入锦囊之中。傍晚回到家中,有时是囊中充盈,满载而归;有时则是囊空如洗,终日苦苦思索,却是无一佳句。的确,李贺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 “黑云压城城欲摧” “雄鸡一唱天下白” “石破天惊逗秋雨” 等等,这些为历代传诵的名句,都是李贺精心锤炼得来的。李贺在《长歌续短歌》一诗中为自己写照:“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这正说明他从事创作的辛勤以及一生奔波、生活无着的凄苦、郁愤。
论题链接 ①毅力②点滴

日记与《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从22岁起至去世止的30多年里,足迹遍及今天的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山西等16个省、自治区。以巨大的热情对祖国的地理、地貌、水文、气象、植物、动物等许多方面进行实地考察,亦坚持将考察所得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下来。徐霞客去世后,季会明等根据其日记整理成富有地理学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而这只是徐霞客日记的六分之一而已。
论题链接 ①热情②坚持③追求

蒲松龄搜奇说异


清朝的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常设茶烟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正因为这种 “闲聊”,才使作者接触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人物、了解了当时各地风土人情、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才使他得以写出了这部 “写鬼写妖” “刺贪刺虐” 的 “孤愤” 之书。
论题链接 ①求教②闲聊

“笨工夫”,大学问


杰克·伦敦是着名的小说家,他的学识全是靠自修得来的。他经常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甚至塞在镜子缝里,以便在刮脸、穿衣、睡觉前后都能随时看一看、记一记。他把一些纸片放在衣兜里,出外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抽出空闲的时间念一念。由于不断记诵,他终于掌握了大量词语,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杰克·伦敦的方法似乎有些笨,但世界上有什么东西不下笨工夫可以学到呢?
论题链接 ①智慧②笨③习惯

托尔斯泰的笔记本


为了积累创作素材,托尔斯泰出门总带着笔记本。看到有价值的材料就马上记下来。他的笔记本像个小百科全书,上面记着各种不同的内容:有某人说的一句话,生动的细节,大量的格言、谚语,各类小知识,甚至还有物理实验的略图等。他的许多作品中的内容和细节都是这样获得的。所以托尔斯泰说:“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论题链接 ①勤奋②点滴③习惯

积土成山


马克思在动手写《资本论》之前,作过摘要的成册书就有1500种以上,经系统整理后的笔记就有250多本。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总是事先收集大量资料。他去世后,人们在他书房中发现他亲自摘录的笔记竟达2.5万多本。列宁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曾浏览了数以百计的书,其中重点对148本书和49种刊物上的232篇文章认真进行了阅读,作了笔记摘录和批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批判、吸收,完成了着名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写作。
论题链接 ①读书②准备

*达·芬奇画蛋


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小时侯曾经拜佛罗基奥为师。开学的第一天佛罗基奥首先让他练习画蛋。这一画就是几年。刚画了不久,达·芬奇便厌倦了,但后来他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便坚持不懈地天天坚持画鸡蛋。正是由于达·芬奇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宗师。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以他为中心形成了米兰画派。在米兰的早期,他完成了《岩间圣母》和《最后的晚餐》等重要的作品。
论题链接 坚持

爱迪生的 “宝碗”


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勤奋学习,他给自己定的定额是每天要读三本书。一生可谓读书破万卷,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除此之外,爱迪生还有一个盛装知识的 “宝碗”。这个 “宝碗” 就是他口袋里经常放着的一个小日记本。爱迪生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新思想,他就立刻把它记在本子里,有时还画上草图,写下一些计算公式。一有空,他就会拿出这个日记本来进行研究。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个盛装知识、灵感的 “宝碗”,那么,爱迪生随时随地观察和思考到的东西就不能积累下来,会随时随地丢掉。 “宝碗” 给爱迪生的实验帮了大忙。1877年,爱迪生开始改革弧光灯。他先后做了1600种不同的实验,试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后来,他全力在碳化上下工夫,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达6000多种。他做了200多本笔记、4万余页。直到1880年才研制出比较满意的竹丝电灯。
论题链接 ①博学②精思

题材是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 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 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本珍贵的日记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十分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 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论题链接 ①观察②有心人
[自我补充]


互动园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所给的两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梁启超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傅聪还未开始有记忆时,傅雷就有目的地对他进行为人之道的启蒙,甚或不免苛刻。但的确是他的绝不苟且的教育,使傅聪最终在事业上修得 “正果”。
要求:请以 “积累” 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注意使用正反对比的写法。
[实战演示]
精彩范文

打好 “精神的底子”


冯卫东


佛罗基奥告诉学生,学画当从画蛋始。用我们的话说,就是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非打扎实不可。
学业、技艺的形成、提高和成熟离不开好的基础;一个人立身行事,要有好的道德品质,要能树起一座坚挺的人格丰碑,更需要打好 “精神的底子”。
“精神的底子” 对人一生成长的作用毋庸赘言,犹如本之于木,足之于行。可是,有的家长、老师却漠然置之。家长要孩子学这学那,偏偏不教他们学做人,甚至有意无意扭曲孩子的 “本善之性”,用成人世界世故的、庸俗的看法、做法 “唆子作恶” 。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观点是 “一俊遮百丑”,认为只要他们学习好、考分高,其他什么都可以 “忽略不计”,都可以 “不好无妨” ……于是,难怪 “救救孩子” 的呐喊至今仍然没有成为 “绝响” !
梁启超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打 “精神的底子” 无疑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傅聪还未开始有记忆,傅雷就有目的地对他进行为人之道的启蒙,甚或不免苛刻。但的确是他的绝不苟且的教育,使傅聪最终在事业上修得 “正果”。名人如此,凡俗之辈如我者也不例外。记得很小时,父母就教我诚实、爱人、敬老、不慕享受。今天,我不敢妄言自己有多大建树,但可以无愧地说,我已成为 “对人民有益的人”,自信的 “底气” 正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来源于他们早已为我夯实的 “精神的底子”。
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小时候曾经拜佛罗基奥为师。开学的第一天佛罗基奥首先让他练习画蛋。一画就是几年。画了不久。达·芬奇便厌倦了,但后来他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便坚持不懈地天天坚持画鸡蛋,正是由于达·芬奇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宗师。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以他为中心形成了米兰画派。在米兰的早期他完成了《岩间圣母》和《最后的晚餐》等重要的作品。
打 “精神的底子” 从何入手?依我看,也从 “画蛋” 入手。这当然是个比方。意思是,从寻常小事做起,从 “做得来” 的事情做起。 “挟泰山以超北海”,我不能; “为长者折枝”,则当仁不让;进出教室,请老师先走;寝室不干净,主动打扫……简单如此的 “功课”,我们实际上都没能做好。要不然,怎会有高材生面对显眼处乱放的扫帚视而不见?又怎会出现 “大学生学礼仪习惯” 、“中学生学社会主义、小学生学共产主义” 一类的 “错位” 现象?教育界前辈周德藩每到一所小学,必看扫地和写字,甚至自称 “扫地主任”。身居高位却亲自抓常规,可见常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画好蛋要经过许多次练习,打好 “精神的底子” 更要千锤百炼。这要有耐心,还要有毅力。唯有有 “恒久远” 的耐心,才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实现质的飞跃;唯有有 “愈挫愈勇” 的毅力,才能抵制以丑为美的社会邪恶风气和势力,让正气抬头,进而 “做一件好事” “一生做好事”。
画好蛋绝不是达·芬奇的最终目的,甚至不是他 “打基础” 的全部。打基础并非 “一劳永逸”,它将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同样的,“精神底子” 也要不断提高,日益更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画出人生最新最美的图画,才能绘就思想和精神上的 “蒙娜丽莎”。
经典点评 
打好 “精神的底子”,文章亮出的这个观点,是一种对人生态度的探讨。本文作者从简单的 “画蛋” 开始到迷人的 “蒙娜丽莎” 结束。这个美丽的飞跃告诉我们:不论是学业上还是技术上,一个人要提高、要成熟、要成功都是离不开积累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选取了梁启超的名言和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说明自己的观点,是一篇颇具说服力的优秀作文。
[实战演练]
请按题目要求另写一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