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环①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②尤美,望之③蔚然④而深秀者,琅琊也。山⑤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⑥路转,有亭翼然⑦临⑧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⑨也。名⑩之者谁?太守(11)自谓(12)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13)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14)曰(15)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16)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17)之心而寓(18)之酒也。

若夫(19)日出而林霏(20)开,云归(21)而岩穴(22)暝(23),晦(24)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25)发而幽(26)香,佳木秀(27)而繁阴(28),风霜高洁(29),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30)亦无穷也(31)。

至于(32)负(33)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34)提携(35),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36)为酒,泉香而酒洌(37),山肴(38)野蔌(39),杂然面前陈者,太守宴也。宴(40)酣(41)之乐,非丝非竹(42);射(43)者中,弈(44)者胜,觥筹(45)交错,起坐(46)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47)乎(48)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49)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50),鸣声上下(5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52)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53)者,太守也。太守谓(54)谁?庐陵(55)欧阳修也。


[注 释]

①环:围绕,动词。②壑(hè):山谷。③之:同“其”,那。④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⑤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⑥回:回环。⑦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这里形容亭的四角上翘。⑧临:居高处朝向低处。⑨智仙:琅琊山开化寺的和尚。⑩名:取名,名词用如动词。(11)太守:汉代一郡的长官称太守,宋代一州的长官叫知军州事。即知州,这里是借古代今。(12)自谓: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13)辄(zhé):就。(14)号:称,名词用如动词。(15)曰:叫。(16)乎:于,在,介词。(17)得:领会。(18)寓:寄托。(19)若夫(fú):文言里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的复式虚词,近乎“至于那……”“要说那……”。(20)林霏(fēi)林间的雾气。(21)归:归来,此处意为聚拢(古人认为云出自山中)。(22)岩穴,山谷。(23)暝(mǐng):暗。(24)晦(huì):阴暗,“明”的反义词。(25)芳:香。这里借来代花。(26)幽:清幽。(27)秀:茂盛。(28)阴:树荫。(29)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风高,天高气爽。(30)乐:这里指山水之乐。(31)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句中的三个“而”字译法不同。第一个译为“就”,第二个译为“才”,第三个译为“因此”。(32)至于:用在句首的连词,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一件事。(33)负:背。(34)伛偻(yúlǚ):驼背,形容老年人弯腰行走的样子。(35)提携:被牵着领着,指孩子。(36)酿泉:动宾短语,用泉水酿造。(37)泉香而酒洌:即“泉洌而酒香”,这种倒文是古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洌,清。(38)肴(yáo):做熟的鱼肉,这里指野味。(39)蔌(sù):蔬菜。(40)宴:聚饮,动词。(41)酣(hān):喝酒喝到最尽兴的时候。(42)非丝非竹:不是在奏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借指音乐。(43)射:射覆,就是猜谜,行酒令。(44)弈(yì):下围棋。(45)觥(gōng)筹:酒杯和酒筹。觥,古代酒器。筹,筹码。这里指行酒令所用的酒筹。(46)起坐。即“起于坐”的省略。(47)颓(tuí)然:原指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酒醉的样子。(48)乎,于(在)。(49)已而:不久,随即。(50)阴翳(yì):树叶茂密成荫。翳,覆盖。(51)上下:指树的上部和下部。(52)乐其乐:为自己感到快乐的事而乐。其,代自己。前一个“乐”是动词,为……而乐。后一个“乐”是名词,表乐趣。另一种说法认为:“其”指代游人,“乐其乐”即为人们的快乐而快乐。(53)述以文:“述之以文”的省略。省略的“之”指代“这种乐趣”。(54)谓:通“为”,是。(55)庐陵:郡名,又名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祖籍所在。

[译 文]

环绕着滁州的全是山。滁州西南的许多山峰,林木和山谷尤其秀美。远望去,那草木繁茂而又幽深俊秀的,(就是)琅琊山啊。沿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那)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的,(就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随山转,(只见)有一座四角像鸟儿展翅、高踞在泉水之上的亭子,(就是)醉翁亭啊。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就是)山上的和尚智仙啊。给亭子取名的是谁?是自称“醉翁”的太守啊。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称为醉翁啊。醉翁的兴致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水之中啊。山水中的乐趣,领会在他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啊。

(清晨)太阳一出来,林子里的雾气消散,(傍晚)行云汇集,于是山谷一片昏暗,或暗或明,变化不定,(就是)山里早晚(景色的特点)啊。(春天)野花开了,(发出阵阵)清香;(夏天)美丽的树木发荣滋长,(投下)浓郁的绿荫;(秋天)天高气爽,霜色白洁;(冬天)泉水浅了,水底的石子露出水面;这就是山里四季(景色的不同)啊。(我)一早就去,傍晚才回,(那里)四季的景色又各不相同,因此那山水之乐也就无穷无尽了啊。

至于那背着东西的人在途中唱歌,行路的人在树下小憩,前面的人喊,后面的人应,老年人弯着腰前行,孩子们由大人牵着走,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去游山啊。

到溪里去打鱼,(那儿)溪水深鱼儿也肥;用清泉来酿酒,泉水清洌,酒味芬芳,山里的野味,野外的菜蔬花样繁多,都在面前摆开,那是太守在举行野宴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有没有音乐,猜拳的猜中了,下棋的下赢了,(于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从座位上站起来嬉闹喊叫着,(那是)宾客们在尽情地欢乐啊。(有一老者)容颜苍老,发白如雪,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是)太守喝醉了啊。

后来夕阳斜挂在山顶,(于是)游人散去,影子散乱起来,(原来是)太守回去宾客们也跟着他走啊。树林里浓荫覆地,鸟儿的叫声忽上忽下,(原来)是游人尽兴离去,鸟儿也高兴了啊。但是飞鸟(只)知(生活在)山林中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出游的欢乐,却不懂得太守为他自以为乐的事而快乐啊。

醉时能同大家共享欢乐,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趣的,(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

(就是)庐陵的欧阳修啊。

[鉴 赏]

这篇脍灸人口的抒情散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妩媚多姿的风光和滁人随太守游山的欢乐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在谪居生活中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与民同乐的心情。

全文共分为四段。

第一段点题,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地理形势,建亭者及命名的由来。作者采用了由全景到特写,由远处到近处的写法,把读者的视线由环滁群山引向西南诸峰,继而引向琅琊山、酿泉,最后集中在“醉翁亭”上。段末通过命名的来由引出一个“乐”字来贯串全篇。

第二段明写醉翁亭周围朝暮和四季景色的变化,暗写作者所追求的山林之乐。这一段文字十分精炼优美,寥寥几笔就通过山间林云泉石在朝暮和四时的变化和典型特点勾勒出了六辐令人陶醉的画面,激发起人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第三段作者以欢快的笔调写滁人随太守游宴之乐。轻快的语调和使人应接不暇的一个又一个的特写镜头,极为自然地形戎了一种欢宴的氛围,然后笔锋一转由众宾转向“颓然其间”的太守,突出了最能得其乐的人物——作者自己,为第四段作了铺垫。

第四段写野宴欢散,人乐鸟也乐的情景。以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再以游人之乐衬太守之乐,与开头“醉翁之意不在酒”相呼应,突出了“与民同乐”这一儒家所标榜的主题。然后用一个设问句点明作者,收束全文。

这篇散文把山光水色、景物变幻、人物活动和作者的复杂感受水乳般交融在一起,而以抒情贯串始终,特别是一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句,这一不断反复的吟咏句式,不仅读来琅琅上口,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余音绕梁的韵味。而且给人一种舒缓恬静、如痴如醉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