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永”追求
“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在浩瀚的文字中,“和”字结构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智慧。
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究竟何为和?冰心老人曾说:“美丽真谛应该就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都造就了环境的美。”“和”是一种品行,一种文化。人们都渴望“和”,“和”是美丽的真谛。
马克思说:“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为什么要和?“和”可以使人幸福,使社会安宁,使国家强盛。“家和万事兴”,意为家庭和睦,就能兴旺,国家也是如此。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心,上下团结。“和”可以带来和平,使人和睦,使社会和谐。因此我们要以和为贵。
怎么才能做到和?“和”是指在处事为人方面要和谐融洽。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和”是一种品德。赫拉特利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因此,“和”不仅仅在于表面上的融洽,而是发自内心的和睦。中国的“和文化”向世界宣扬了,今日中国以和为贵的友好姿态。“和谐”是中国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我们要做到“和而不同”,才能使国家发展兴旺。
《周易》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在中国文化中,“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理想境界,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