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歌易水是什么意思

荆轲歌易水是什么意思

【典源】 《战国策·燕策三》: 荆轲受燕太子丹重托,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zhi) 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史记·刺客列传》亦载。《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注引《列士传》曰:“荆轲发后,太子相气,见白虹贯日不彻,曰:‘吾事不成矣。’”《汉书·邹阳传》应劭注:“燕太子质于秦,始皇遇之无礼,丹亡去,厚养荆轲,令西刺秦王。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也。”

【今译】 战国时侠士荆轲受燕太子丹重托,怀必死之心,赴秦刺杀秦王政。临行,太子丹及知道此事的宾客,都穿戴白衣冠至易水边送别,祖饯后,即将出发。荆轲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随之而歌,唱的是变徵的音调,人们都垂泪哭泣。荆轲又歌道:“风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复还!”又唱为慷慨激昂的羽声,人们都瞪起眼来,头发向上直竖。于是荆轲登车而去,始终未回头。荆轲行后,太子丹观看天象,见白虹横贯日中,不通彻,叹息说:“我的事不能成功了。”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慷慨悲壮、视死如归的气概; 或用以描写士人别离的悲凉场面。

【典形】 白虹贯日、长虹贯日、贯日、寒风易水、寒水之悲、精贯白虹、气成虹蜺、气贯虹、日贯虹、送客白衣冠、燕丹客、燕荆歌易水、义贯白日、易水寒、易水萧萧、咏易水、壮士不还、寒水送荆轲、发怒穿冠、壮气惊寒水、衣冠此日霜、无气成长虹、贯日长虹、壮士悲歌、白袷易水、长号易水、易水歌、易水别、吐长虹、发冲冠、易水之风、怒发燕路、长虹日中贯。

【示例】

〔白虹贯日〕 唐·沈彬《结客少年场行》:“重义轻生一剑知,白虹贯日报仇归。”

〔长虹贯日〕 唐·李白 《拟恨赋》:“至如荆卿入秦,直度易水。长虹贯日,寒风飒起。”

〔贯日〕 南朝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阴图食昴,潜谋贯日。”

〔寒风易水〕 宋·杨亿《泪》之二:“寒风易水已成悲,亡国何人见黍离。”

〔寒水之悲〕 北周·庾信《小园赋》:“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

〔精贯白虹〕 清·沈磬《陈靖献公祠》:“精贯白虹随落日,魂归丹陛起悲风。”

〔气成虹蜺〕 三国·曹植《七启》:“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

〔气贯虹〕 宋·乐雷发 《谒李梅亭》:“力拔鲸牙气贯虹,玉堂归只守贫穷。”

〔日贯虹〕 唐·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羞道易水寒,徒令日贯虹。”

〔送客白衣冠〕 清·李载《遥赠阎古古先辈》:“笑我从军红抹额,怜君送客白衣冠。”

〔燕丹客〕 唐·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燕荆歌易水〕 宋·汪元量《读文山诗稿》:“燕荆歌易水,苏李泣河梁。”

〔义贯白日〕 唐·王维《与工部李侍郎书》:“岂非侍郎忠节盖世,义贯白日,垂名竹帛,为一代宗臣。”

〔易水寒〕 清·王崇简 《新秋感兴》:“西风欲诉明妃怨,千载空歌易水寒。”

〔易水萧萧〕 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咏易水〕 晋·陆机《七徵》:“奏商荆之高叹,咏易水之清角。”

〔壮士不还〕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壮士不还,寒风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