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的解释|车的意思|“车”字的基本解释
车作为一种重要的陆上交通运输工具,毫无疑问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一大发明。古书上说,我国的车是夏代奚仲发明的。考古工作者从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车的遗迹和遗物,复原后,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车的形状。两个轮子方形车厢,独辕。辕的后端压在车厢下的车轴上,接近辕头处缚有一根横木叫“衡”。衡的两边各缚有一个人字形的轭,用来驾马。
从古代的徽号文字看,当时已经有了专门造车的氏族,甚至还有专门制造车轮的氏族,殷墟发掘有专门的手工业区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可见车的制造是分工合作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车结构的合理、性能的优越,说明我国古代数学计算、工艺设计和制造等都已经非常先进。
车主要用来乘人、载物和作战。当时的车,车马相连,轮子大,车厢小。车厢的后面都留有缺口或开门,以便乘者上下。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中的“车”是象形字,和复原的车样子相似,金文表现尤为逼真。
有贯通前后的车辕,车辕上端是衡,车辕下端是轴和两个车轮。车厢两端各装有一个防止车轮脱轴的销钉,名称叫“辖”,据现代学者郭小武的研究,这部分的象形字就是要害的“害”,“辖”是“害”字加“车”旁构成的,意思是“辖制”。衡上是轭,到小篆时字形简化成车,中间是车厢,两边是车轮,贯穿着车厢和两轮的一长画是车轴。楷书繁体的“車”是由小篆直接变来,后来又根据居延汉简及历代的书法作品,将其简化成现在的“車”。汉字形体简化自古就有,这在“车”字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很清楚地反映出来。
“车”的本义就是车子,是陆地上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因为古代的车原为两轮,所以它的单位名称就是“两”,后来为了避免与计重量的单位名称“两”相混,就又加了车字旁成为“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还规定了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加上统一文字,即所谓的“车同轨,书同文”。古代的车除用于运输和旅行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用途,就是用于战争,因此,“车”有时专指兵车。春秋时期多车战,兵车的数量按“乘”计算,一乘兵车有戴盔甲的兵士三人,步兵七十二人,因此能出兵车千乘的叫“千乘之国”,能出兵车万乘的叫“万乘之国”。
古代车子还和刑法有关,有一种酷刑叫车裂:将被杀人的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车上,用五匹马驾车,同时分驰,把人分拉撕裂致死,这也叫“五马分尸”。“车”是个部首字,凡由车做意符的字,都与车有关。需要注意的是,“车”作为部首放在字的左边时写成“车”,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车”又指牙床骨,叫“颊车”。公元前655年,晋国想越过虞国去消灭虢国,就派使者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极力反对,认为虢国和虞国是相互依存的近邻,虢国如果灭亡了,虞国也会随之灭亡;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虢国和虞国之间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但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同意借道给晋国。晋国消灭虢国后,在回师的途中袭击虞国,虞公被俘,虞国灭亡。“辅”是面颊,“车”是牙床,一表一里,互相依存;嘴唇和牙齿也是表里相依的关系,后来就用“唇亡齿寒”或“唇齿相依”来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