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的解释|围的意思|“围”字的基本解释

围的解释|围的意思|“围”字的基本解释

最早的“围”字与军事活动有关,后来延伸到划分区域和度量单位。

甲骨文和金文的“围”字像一座城池周围有重兵包围。后来小篆的“围”字,外面是“口”字,像四面围起的城墙,象征人口居住的城镇,表示疆域。

“围”的本义是守卫、守护、守备。“以兵守城”和“环其城邑”都叫“围”。“环”和“围”一样,有围绕、环绕的意思,也有守卫的含义。在习惯上,人们把用土木建造的防守设备叫“围”,如“土围子”。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战役,史称“围魏救赵”。那是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现河北省),赵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已在围赵,国内必然空虚,便引兵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现河南开封),迫使魏军不得不从赵国撤军,回救本国。魏将庞涓日夜兼程赶回魏国应战,结果中了孙膑的截击,大败,赵国的危机才得以化解。后来,人们把围攻作战对手的后方而迫其撤回兵力的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孙子兵法》中说“十则围之”。意思是说如果兵力是敌人的十倍就可以采取包围战术。“围”也当周、周围讲。王实甫《西厢记》中有句台词:“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其中的“围”就是指周围。

中国古代的许多皇帝在京城以外设立围场进行围猎。所谓“围场”,就是供君主、贵族合围打猎的场地。所谓“围猎”就是包围和合围猎物。

围棋是中国的传统棋种。相传围棋是上古帝王尧发明的。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围棋的文字记载。魏唐时传入日本,后来流传到欧美世界各地。古时棋局纵横各十七道,二百八十九个交叉点,黑、白子各一百五十枚。唐以后,棋局纵横增至各十九道,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双方用黑、白子对弈,以围困对方吃子多少来定胜负。围棋已列入中国体育运动竞赛项目。

“围城”指的是被包围的城邑。中国作家钱钟书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书名也叫《围城》。不过这部小说所描述的不是被敌军包围的战争情景,而是用围城来比喻婚姻对夫妻双方的约束,也用围城来形容一种婚姻状态:城外的人想进城,拼命往里攻;城里的人又想出城,全力以赴地往外冲;出来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城内城外的人感受不一,变化也不一。这里的“围”,有绕来绕去、反反复复的意思。

“围”,可做围绕、环绕讲,如“围着锅台转”,这是以往一些家庭妇女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既是对在家里从事家务活有些牢骚,也是一种调侃。现在城里用以烧火做饭的锅台已不复存在。现代炊具的不断更替和厨房日益现代化,做饭变得比较方便轻松了,许多人都对烹饪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审美学上有“三围”的说法。“三围”是指人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长度及其比例,它是一种流行的审美取向和标准。形体美的人讲究三围,讲究三围的人形体美。这样说不是绝对的,只是反映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在中国古代“九围”指九州,“围”是区域的意思。另外,“围”也是一种度量单位。古人把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成的圈叫“围”;两臂合拢的长度也叫“围”,也叫“合抱”。比如人们把两手合抱的树木叫做“围木”。围的度量有种种说法,三寸、五寸、一尺都可以叫“围”。作为度量的“围”是个概数,并不精确,因此人们并不常用“围”作为度量单位,一般多用以指树木、柱子的粗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