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的解释|剃的意思|“剃”字的基本解释

剃的解释|剃的意思|“剃”字的基本解释

“剃”字是后起的字,最早见《玉篇》:“剃,鬀(tì)也。除发也。”剃的本义是剃头,把头发剃掉。但中国的古人无论男女都留长发。因为古人认为头发是父母所生,一定要保护好,否则就是不孝。由于留长发,所以特别注重洗发。洗发古人叫“沐”,相传周公“一沐三握发”,虽是形容勤政,也说明洗发需要较长时间。古代官员洗发是要放假的,古人叫“休沐”。唐代十日一“休沐”,叫做“旬休”,和我们今天的星期天差不多。在古代,给成年人剃掉头发叫髡(kūn),给小孩儿剃掉头发叫鬀(tì),连全身的毛发剃完叫(tì)。髡在古代还是一种刑罚,就是将犯人的头发剃光,这在当时是对人格的侮辱。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其次就是剃光头发,或者戴上脚镣手铐受侮辱。”把剃光头发和戴上脚镣手铐两者看作同等的受侮辱,足见古人对保护头发的重视程度。但也有自己剃光头发,来表示愤世嫉俗的。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涉江》中说“接舆(yù)剃光头发在光天化日之下裸体行走”,表示对传统的蔑视。“接舆”就是《论语》中叫作楚狂的人。在当时,剃光头发和裸体行走都表示对传统的蔑视。

古人以发多为美,贵妇人多数带假发,古人叫髢(dì),它是把地位低下或犯人的头发剃下来制作的。据《左传》记载:卫国君主卫庄公在城上看见己氏的妻子头发很美,就让她把一头秀发剃下来给自己的老婆吕姜做假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古代成年人不剃发,但小孩还是要剃发的。它关系着婴儿的健康。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说:“婴儿不剃头就会肚子痛。”但给婴儿剃头,并不是把全部头发剃光,而是把脑门附近的头发留下来,而留下的头发长长了从脑门搭拉下来,古人叫垂髫(tiáo),垂髫是古时儿童的代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话。“黄发”指高寿的老人,“垂髫”指稚气的儿童,都是用头发来指代人的。

在古代还有一类人要把头剃光,他们是佛教的和尚、尼姑。普通人一旦出家做和尚或尼姑,就要剃光头发,叫做“剃度”,出家而不剃度的叫做带发修行。《水浒传》中的英雄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就是这样的人物。

在中国,汉族人留长发的历史一直持续到明朝的灭亡,可以说几千年一贯制。清兵入关后,连续两年颁布《剃发令》,在全国推行剃发留辫子的满族风俗。它触痛了留发的传统,伤害了汉人的感情,遭到了顽强的反抗。清朝政府采取了血腥镇压的手段,声言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传说,当时的剃头担子上有个小旗杆,凡是抗拒剃发留辫子的人,便就地斩首把头悬在旗杆上示众。太平天国起义时,距清兵入关已有二百余年,汉人留辫子早已成为习俗。起义者倡导去掉辫子留长发,以表示恢复汉民族的旧俗,官方诬蔑为“发匪”,民间称之为“长毛”。辛亥革命后,政府下令剪掉辫子。当时有些人还痛哭流涕,甚至闹到寻死寻活,真是有些数典忘祖的味道。

现在,剃发、剃头的说法已被理发、染发和美容美发所代替,并成为一种比较热门的社会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