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的解释|色的意思|“色”字的基本解释

色的解释|色的意思|“色”字的基本解释

“色”字在古代和现代的用法不完全一样。古代的“色”指脸上的神情、气色,相当于现代的“脸色”。《说文解字》讲“色”字的本义时说:“色,颜气也。”成语“察言观色”、“色厉内荏”里的“色”用的就是这个意思。三国魏晋时期有个著名的文人叫阮籍,很有个性,不拘礼法,但同时又有很深的个人修养。史书上描写他的特点是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即不论是高兴还是生气,都能做到不在脸色上表现出来。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让言辞动听、让脸上的表情显得美好,以此来取悦他人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孟子有一段话,意思是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可是老百姓却有饥饿的脸色,野地里横躺着饿死者的尸体,这种情况就是率领野兽来吃人!其中的“民有饥色”即老百姓有饥饿的脸色。

“美色”这个词本来是指美丽的容貌。其实不用“美”字来形容,单用一个“色”字,也可以表示美丽的容貌。如《水浒全传》中有:“果然色艺双绝。”

“色”在古代还可以单用做动词,特指生气、变脸。《左传》中记载了春秋时期流行的一句谚语:“室于怒,市于色。”意思是在家里惹了气,却到街市上去变脸发作。康有为:“小则色于面,大则发于声。”这里的“色”即为“生气”、“变脸”。

除了表示人的脸色、容貌外,“色”也可以用来表示大自然的面貌,即风景、景色。例如在“暮色苍茫”这个短语里,“暮色”的“色”就表示“景色”。

还有从空间的角度来描写自然景色的。例如“山色有无中”、“湖光山色”中的“山色”,是指山的景色,“山光水色”的“水色”是指水的景色。

“色”也可以指物质的成分,主要用于金银等通用贵金属。如“成色”。此外,还可以指事物的种类,如“各色各样”、“形形色色”等。古代音乐、歌舞、戏曲行当里的分工也用“色”来称呼。宋代学者吴自牧写了一部书,叫《梦粱录》,里面有这样的记载:“色有歌板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龙笛色、头管色、舞旋色、杂剧色、参军等色。”

“色”可指“颜色”、色彩,这是古今一致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是指春草的颜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后一句指秋天清澈的河水里倒映着天空,河水和天空的颜色变成一致的了。古代有“五色”之分,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老子》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认为丰富的颜色会使人最终分不清哪种颜色是美的,而变得像盲人一样;复杂的旋律会使人最终分不出哪种声音是动听的,而变得像聋人一样。

表示“颜色”的“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为shǎi。这个读音用在现代某些口语里,如“掉色”、“变色”、“这色不正”等。另外,打麻将的时候要用到的一种器具,小立方体、六面上分别刻有一、二、三、四、五、六点,就叫“色子”;《水浒全传》里就用了这个词,如“那些掷色的在那里呼幺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