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的解释|监的意思|“监”字的基本解释

监的解释|监的意思|“监”字的基本解释

战国时代的韩非子曾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意思是人有两只眼睛,可以观察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甚至能够明察秋毫之末,却唯独难以看见自己的容貌。但是,远古没有镜子,怎么能看见自己呢?大概最初有人从静止的水中看见了自己的身影,于是人们就以水为镜。在古文字里,“监”这个字的构造就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这一事实。

“监”的古文字形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人睁眼看的形状,一部分是盛水器物的形状,就是器皿的“皿”字,金文在“皿”上增加“-”,表示水。这样构成的“监”字,兼含两种相关的意义:一种意义是照视,作动词讲。比如《新唐书·魏征传》中说:“夫监形之美恶,必就止水。”意思是要照视容貌的美丑,必须靠近静止的水。其中的“监”就是照视的动作。另一种意义是镜子,作名词讲。比如汉朝贾谊的《新书·胎教》中说:“明监所以照形也。”意思是明亮的镜子是用来照视容貌的器物。其中的“监”就是镜子。

到了铜器时代,人们发现将铜器磨光可以照见相貌,便用铜来制造镜子,从而有了铜镜。在中国,铜镜起源很早,传说黄帝曾铸造十五面铜镜。而甘肃与青海两处古墓出土的两面铜镜,其时代正相当于传说的黄帝时代。商朝与西周的铜镜,已出土二十多面。战国时代,铜镜开始盛行。往后,从西汉到明清这个时期,铜镜的制造工艺不断发展。历代铜镜的形制、工艺、纹饰都有其特点,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镜文化,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尚习俗与工艺水平。

古代的“金”泛指为“金属”,“铜”也称作“金”。于是,在使用铜镜后人们就在“监”字的左边增加了一个金字旁,“鑑”指的就是“镜子”。后来金字旁也挪到“监”的下边写成“鉴”字。《诗经》上“我心匪鉴”的意思是:我的心不是镜子。后来人们又造出一个“镜”字,用“镜”字专指照视相貌的器具。到了清朝乾隆时期,铜镜为玻璃镜所取代,但带金字旁的“镜”字却沿用下来了。

“监”字呢,则由“照视”、“镜子”的意义引申,有了“对照其他人和事而引发为自己警戒”的意义,带金字旁的“鉴”与“镜”也有了这种意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借鉴”、“借镜”、“鉴戒”、“镜戒”等等,其字面意思就是借用镜子照视,以资警戒。宋代司马光所写的著名史书《资治通鉴》,其意思就是可供作为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现在我们常说的“鉴定”,意思也是通过照镜子而作出评定。

“监”、“鉴”、“镜”这三个字原来意义完全相同,后来由于其意义的引申,才有所分化。到了近代,三个字则有了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比如:“监督”、“监守自盗”用的就是不带金字旁的“监”字;“鉴定”、“前车之鉴”用的就是加金字旁的上下结构的“鉴”字;“镜子”的“镜”则读音和写法都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