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的解释|百的意思|“百”字的基本解释

百的解释|百的意思|“百”字的基本解释

甲骨文中“百”字上面是“一”,下面是“白色”的“白”。甲骨文中“白色”的白字像画了指纹的大拇指。中国人习惯翘起大拇指表示老大,所以古人造字时就用大拇指形状的“白”表示老大的意思。甲骨文中的百字就是“一”字和“白”字的合写。甲骨文中十、百、千的倍数往往合在一起书写,例如二百就在“百”上再加一横。

“百”常用的意义就是一百。如“百步穿杨”、“二百五”等。

“百步穿杨”这一成语来自战国时期养由基射箭的故事。楚国大夫养由基擅长箭术,能够距离杨树百步远射中树叶,百发百中。这里的“杨”特指杨树叶,而不是杨树干。如果只是在一百步的距离内射中杨树干,那也算不得有多高明。后人用“百步穿杨”形容一个人箭术的高超。

“二百五”这一俗语一般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知识一知半解的人。例如:“那些二百五大夫光会照你要的药开处方,治不了什么病。”二是指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例如:“知道的说他爽快,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个二百五呢。”“二百五”本是数目词,怎么会有这样的含义呢?原来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圆形方孔的铜钱,并且习惯上把1000枚铜钱串在一起存放或携带,称为一串、一贯或一吊。俗语用“半吊子”,也就是一吊钱的一半比喻那种学问技艺不到家而又不谦虚的人。“二百五”是半吊子的一半,隐含的意思是比半吊子还少一半,比半吊子还差。当然,今天的实际使用中,“半吊子”和“二百五”意思是一样的,都指有些傻气、半瓶醋晃荡的人,并没有程度上的差别。

“百”除了指实数一百外,还引申为虚数,表示很多。如“百姓”、“百战百胜”、“百闻不如一见”、“百尺竿头”等等。

“百闻不如一见”是说听说再多不如亲眼看见可靠。汉代名将赵充国善于骑射。武帝时他曾征战匈奴,一次突围中受伤二十多处,武帝提升他做了中郎。汉昭帝的时候,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羌人,受到袭击,财物被抢劫。昭帝听后大怒,决定立刻出兵。当时赵充国已年逾七十,仍请求亲自出征。当皇帝问及他需要哪些兵将辅助时,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可靠,军情是很难从远方估计出来的。我愿骑马到金城前线,在那儿谋划作战方略。

“百尺竿头”,原意是高高的竿子顶端,形容已处于相当的高度。佛教禅宗用“百尺竿头”来比喻修炼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禅宗典籍《五灯会元》中有这样的语录:“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意思是说,即使修炼已经到了极高的境界,还必须进一步努力才能到达真理的彼岸。后来著名理学家朱熹也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来说明做学问和人格修养所应取的态度。这句话逐渐成为一个成语,泛指不满足已有成就,要争取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