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的解释|印的意思|“印”字的基本解释

印的解释|印的意思|“印”字的基本解释

中国很早就有了印章。《左传》中记载:“玺书追而予之。”这里所说的“玺书”,就是用印玺把竹简木牍封印上。表明最迟在春秋晚期中国已经使用官印了。为什么把“印章”叫做“印”呢?这要从“印”字在古代的写法谈起。“印”字在古文字中是一个会意字,字形表示一只手摁住一个跪坐的人,表示“按压”的意思。后来演变为左右结构的“印”字。“印”字的本义是按压。“印章”的“印”字是根据其使用方法需要“按压”而得名的。

中国印章按照它使用的方式可以分成“封泥”时代和“朱印”时代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大约从春秋战国开始到南北朝结束,后一阶段从南北朝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造纸术虽说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但从汉代大量使用竹简木牍的情况来看,却又透露出纤维纸的生产数量还不充裕,还无法取代竹简书。史书明确记载,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文字书写材料才逐渐由纤维纸取代竹简木牍,“封泥”时代也随之让位于“朱印”时代。所谓“朱印”,就像今天使用印章一样,用印章蘸上红色的印泥,然后盖在纸上。这种使用印章的做法,一般认为开始于南北朝,那是很晚的事情。在南北朝以前,印章主要加盖在竹简木牍的“封泥”上。印章为什么要加盖在“封泥”上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公文是写在竹简木牍上的。公文传递,需要保密。于是古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来:把写好的简牍封闭后,用绳子扎牢,在绳子结头的地方加上刻有凹槽的小木匣,在凹槽内填上湿的黏土,把绳子的结扣封闭在泥团里面,上盖印章,作为保险的标记,泥团干了之后,中途就无法私自拆封了,犹如现在使用火漆封物一般。这种方法称为“封泥”。“封泥”还可以封缄盛装东西的器皿、口袋、竹笥等。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笥,内装食物,外用绳子缠缚,系挂的封泥匣凹槽内填有白泥,“轪侯家丞”的印就盖在这块白泥上。关于古代封泥的使用方法,古书中有一些比较形象的比喻,间接地透露了封印用泥的方法。《淮南子》中说:“若玺之抑埴,正与之正,倾与之倾。”意思是:就像用玺印打在封泥上一样,按压正的得到的是正的,按压斜的得到的是斜的。这里的“涂”、“埴”都是指“黏土”即“封泥”而言。

“封泥”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后汉书》,但没有记载它的具体使用方式,后世知道的人很少。到了清代末年,四川、山东等地陆续发现了古代的封泥遗物。清代末年吴式芬、陈介祺出版了《封泥考略》一书,大家才知道,这种加盖有印章的泥块是“封泥”。

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无疑是受到使用印章方法的启发。到了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印刷的道理与印章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印刷术发明后,就采用了“印刷”一词。与“印刷”有关的词很多,如排印、打印、翻印、刊印、水印、缩印、套印、影印、油印、抽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