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的解释|偶的意思|“偶”字的基本解释
“偶”是个形声字,左边的部分表示人,右边的部分表示读音。“偶”的本义是指用木头、泥土等刻成的人像,也就是木偶。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王武乙命人制作了一个木偶,把他叫做“天神”,再叫人让“天神”活动起来,自己和它搏斗,羞辱它并且射杀它。武乙在一次狩猎的时候被雷击死,据说是受到了“天神”的报复。显然这种木偶并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作为实施巫术的工具。
早期的木偶,还是用来陪葬的祭器。《淮南子》里说:“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意思是鲁国用木偶陪葬,孔子感到心痛而叹息。这句话中的“偶”和“俑”的意义相同。
木偶用于表演在中国起源很早。相传开始于汉代,唐宋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盛行。《列子·汤问》记载:周穆王时有个叫偃师的匠人带着一个“假物倡者”求见,这个“假物倡者”是用木材、皮革制作的,也就是能表演的木偶。这个木偶能歌善舞,非常形象逼真,以至周穆王感叹:“人之巧能与造化者同功乎!”“偃师”后来成为木偶艺人的代称。
战国古墓内曾发掘出许多木偶人,脸部有彩绘,有的手足还能自由活动。山东曾经出土过西汉木偶,全身关节都可活动。
木偶的种类有多种。提线木偶相传始于汉代,到唐代制作就已经很精致。提线木偶用线牵动,全身露出,演出时真人用手操纵,和其他形式的木偶表演相比较为完整,制作也较为复杂。木偶在武打场面中,可以随意打斗和翻筋斗,可以从地上翻到空中,再由空中打到地上。提线木偶很受儿童的欢迎。
古代木偶戏多称“傀儡戏”,而傀儡是在人的操纵下进行表演的,所以后来“傀儡”又用来比喻受人操纵的人或组织。
“偶”还有“双数、成对”的意思。这个义项来源于古代的一种叫做“耦”的耕作方式,这种方式是两个人各执一耜,中间相隔一尺的宽度耕挖土地,称作“耦耕”。后来,“成双成对”这个意义就写作木偶的“偶”。于是“偶”就产生了与本义完全无关的双数和成对的意思,也就是“偶数”。成语“无独有偶”,意思是虽然罕见,但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配对。这个成语一般用于贬义。
人们常用的修辞格式“对偶”是一种两两相对的语言形式,它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或相同的词、短语或者句子,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内容,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汉语的一个音节写出来就是一个字,由汉字构成的词,大部分是单音节和双音节词,这为对偶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一对男女通过婚姻关系结成夫妻,“偶”进而由“双数、成对”引申为配偶,“配偶”就是丈夫或妻子。“求偶”意思是追求异性,寻求配偶;不和睦的夫妻叫“怨偶”;死了配偶叫“丧偶”;而感情融洽、生活美满的夫妻则称“佳偶”。
“偶”还有“偶然”的意思。如“偶遇”是偶然遇见,“偶发事件”是指偶然发生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