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的解释|伏的意思|“伏”字的基本解释

伏的解释|伏的意思|“伏”字的基本解释

伏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人,右边是犬。《说文解字》说:“伏,司也。从人,从犬。”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解释说:“司,今之伺字。……犬司人,谓犬伺人而吠之。”意思是,狗守候在家门口,看见人来了就会叫,所以伏由人和犬字组合而成,用来表示守候、观候的意思。

由守候、观候的本义,引申出俯伏、面向下卧的意思。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有这样两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骥指的是好马,枥是马槽。老骥伏枥,就是老马俯伏在马槽中,比喻人年老。这首诗作于公元207年,曹操在这一年北征乌桓,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消灭了逃到那里的袁绍残部,取得了远征的胜利。曹操在回师途中,路经渤海,登临碣石,心潮澎湃,写下了这一豪情激荡的著名诗篇,充分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现在体育训练中经常进行的伏地挺身,就是要求受训者面部向下平卧,仅用双臂支撑起身体,因此也被称之为俯卧撑。伏也可泛指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的姿势。伏案写作中的伏案,就是上身靠在桌子上的意思。

俯伏的姿势比较适于隐藏形迹,所以伏字由俯伏的意义,又引申出藏匿、埋伏的意思。如潜伏、昼伏夜出等。埋伏起来伺机攻击敌人的军队,我们称之为伏兵;用伏兵来突然袭击敌人,叫做伏击。古往今来,运用设置伏兵的方法袭击敌人,出奇制胜的战例屡见不鲜。《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家喻户晓?熏诸葛亮第一次抓住孟获,就是采用的伏兵计。

中国著名的古琵琶曲《十面埋伏》,表现的就是汉代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的内容。楚汉之争,历时数载,项羽的楚军终被刘邦的汉军包围在了垓下,四面全是刘邦的军队,项羽无法突围,只得自刎于乌江。《十面埋伏》运用琵琶特有的技巧,用音乐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一段史实,表现出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宏大战争场面,几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伏字也可与服装的服字通用,表示屈服、低头承认或使屈服、降服的意思。例如伏输、伏罪中的伏,都是屈服的意思。而降龙伏虎中的伏就是使屈服,即降服的意思。降服龙虎,形容法力的高超或力量的强大。除了上述一些词以外,伏辩、伏侍中的伏字也都可以写成服装的服。

伏字还有伏天的意思。中国民间有三伏的说法,三伏实际上是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指的是夏季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从入伏到出伏,大概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年天气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一般说来,中伏、末伏的温度比较高,所以有热在中伏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