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兴高采烈》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兴高采烈:xìng gāo cǎi liè
词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 肇自血气; 气以实志,志以定言, 吐纳英华, 莫非情性。……叔夜俊侠, 故兴高而采烈;……”
词由: 嵇康字叔夜, 是晋初著名的文学家, 自小聪慧, 天资过人, 无师自学而成奇才,和阮籍等并称“竹林七贤》。他为人耿直, 性格刚毅。他对司马昭一家独揽曹魏的大权非常不满, 因而不肯和司马氏合作。所以刘勰说他是“俊侠”的。这样他就为司马氏所不容, 终于被司马昭找个借口将他杀害了。所以《晋书·嵇康传”中说:“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他是这样的人, 所以写出的文章也就旨趣高超, 辞采激烈, 文词犀利。
词义: 旨趣高超, 辞采激烈。原指嵇康的文章写得旨高词激,后用来形容兴致很高、精神饱满。范文澜注:“兴高, 谓旨趣高迈; 采烈: 谓言诗峻烈。”
书证: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这里的黄脸干儿们, 也听得兴高采烈。”曹禺《日出》第二幕:“她总是兴高采烈地笑。”阿英《新年试笔》:“‘守岁’的人,大概可以分作几种。一种是兴高采烈的赌博,熬过——也可说是暂时忘却——那茫茫的长夜, 等待着新的光明。”郭沫若《文学革命之回顾》:“一般投机的文学家或者操觚家正在旁若无人兴高采烈的时候, 突然由本阵营内起了一支异军, 要严正本阵营的部曲, 于是群议哗然, 而创造社的几位分子便成了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