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诫惶诚恐》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诫惶诚恐:jiè huáng chéng kǒng
词源:《后汉书·杜诗传》:“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词由:杜诗才能不凡,可又很谦逊。在任侍御吏时,见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欺压百姓,多次劝诫他,他就是不改,于是便杀了萧广,以平民愤。光武帝刘秀得知后,表示赞赏。杜诗后又被派到河东去,镇压杨异的叛乱;斩了杨异后就留任为成皋县令,后又升为南阳太守。他广拓农田,除暴安民,社会安定,人民富裕。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而他自认为无功受禄,上书光武帝要求到小郡任职。书中说:“我自己思量,我是一个小官之材,没有大才,现在是正赶上陛下开创大业,我因受恩作了太守。我在职无功,占据着高位,心里实在感到害怕。”
词义:原为封建时代奏章中的套语,表示对皇帝威严的敬畏。诚:实在,确实; 惶: 害怕;恐:恐惧, 畏惧;表示实实在在地害怕和恐惧, 现多形容十分害怕, 非常谨慎。
书证: 三国·魏·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袁》: “谨拜表并献诗二首, 辞旨浅末,不足采览,贵露下情, 冒颜以闻。臣植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死罪死罪。”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郭沫若《北伐途次》二十一:“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