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打草惊蛇》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打草惊蛇》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

词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词由:唐朝有个人叫王鲁,在他做当涂县(今属安徽省)的县令时,贪赃枉法,搜刮了不少钱财。他的下属官吏,也都敲榨勒索,干了不少坏事。有一次,下面有人联名控告他的主簿(管理文书簿箱,执掌印鉴的官)营私舞弊,受人贿赂。状纸上列举的罪行正是王鲁干惯了的。他边看状纸边打寒颤,心想:若是认真追究起来,件件、桩桩差不多都与自己有关呀。怎么办?最后他心神不定地竟在状纸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词义: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躲藏在草里的蛇。原是比喻惩乙警甲的,后比喻行动不缜密,致使对方有所警惕、防备。原作“打草蛇惊”。

书证:宋·朱熹《朱文公集》:“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若是那厮不在家时却再理会。空自去‘打岸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杜鹏程《保卫延安》:“派两个战士跳下去么。不,手边这几个战士经验差,事事太重大,成败就看这一着,打草惊蛇就糟透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