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zhòng yú tài shān , qīng yú hóng máo
词源: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词由:西汉时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任太史令时,因为对投降匈奴的李陵开脱罪责,被汉武帝下入狱中,受了残酷的腐刑。为了完成《史记》这部巨大的历史著作,他忍受了种种污辱和迫害。获释出狱后,他给好友任安(字少卿)写了封信,谈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立志著书的愿望。信中还指出:“一个人总免不了一死,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毫无价值,比鸿雁的毛还轻。我之所以忍辱负重,蒙受奇耻大辱而仍活下来,是为了完成这部历史著作。”
词义:比泰山还重,比大雁的毛还轻。鸿毛:大雁的羽毛。比喻人死得要有价值,不能没有一点意义。
书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可晓得我谈尔音,当年看了那五两,轻如草荠;今日得着这五两,便重似泰山。”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