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放虎归山》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放虎归山》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放虎归山:fàng hǔ guī shān

词源: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四十五回:“孺子不知事如此, 武夫千辛万苦方获此囚, 乃坏妇人之片言耶? 放虎归山, 异日悔之晚也。”词由: 战国时代, 秦晋两国在崤山打了一仗。晋军军师先轸率领晋军打败了骄横的秦军。俘虏了孟明等秦军三帅。晋赢公打算将孟明等三人献于太庙, 然后施刑, 以表战功。这时母夫人赢氏听说娘家秦国的三将被俘, 不觉大吃一惊, 于是便去劝赢公说:“秦晋两国世为婚姻, 相与甚欢, 何不放他们回国,让秦国去处置他们。”赢公想到秦晋两国的旧情, 终于把他们放了。先轸听了此事, 非常气愤, 怒不可遏地对赢公说:“呸, 你这小子, 竟不懂事到这步田地。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们捉住,你竟听妇人的片言只语把他们放了,这叫放虎归山,将来你后悔就太晚了。”

词义:放老虎回山林去。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亦作“纵虎归山”。

书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曹操下令军中曰:‘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三十回:“倘他逃走了去,岂不是放虎归山?”吴强《堡垒》:“照你这样说,这一回再不会放虎归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