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逞之徒》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不逞之徒:bù chěng zhī tú
词源: 《左传·襄公十年》:”初, 子驷为田洫, 司氏、堵民、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 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词由: 公元前565年, 郑国的相国子驷派人杀了郑僖公, 另立僖公的儿子简公为君。僖公的其他儿子准备为父报仇。子驷先下手为强, 杀了子孤、子熙、子侯、子丁。公元前563年, 子驷在重新划分士大夫们的封地时, 没收了司民、堵氏、侯氏、子师氏四家贵族的土地, 和这四家结下了冤仇。所以, 这四家贵族纠集了一部分心怀不满的人,联合早两年被子驷杀死的几个郑公子的余党, 发动了武装叛乱。他们杀死了子驷和司马子国、司空子耳,劫持郑简公。最后, 子国的儿子子产设法平定了叛乱。不久, 子产被拜为郑国的宰相。
词义: 不得志, 不如意的人。不逞:不得志, 不如意。一般指心怀不满,捣乱闹事, 胡作非为的坏家伙。
书证: 《后汉书·史弼传》:“外聚剽轻不逞之徒。”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四是各军大招兵,‘不逞之徒’去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