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目无全牛》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目无全牛》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目无全牛:mù wú quán niú

词源:《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词由:战国时,有一个手艺十分高明的厨师(庖丁)。他在剖牛时,能按照牛体的天然结构,拿刀子进到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顺着骨节间的空穴运刀,利用牛体的本来结构进行解剖。一次他为梁惠王剖牛,只见他用手拽着,用肩靠着,用脚踩着,用膝盖抵着,刀子进入牛体后,皮骨迅速分离开来。梁惠王看后惊叹道:“好啊!你剖牛的技术怎么高明到这个地步呢?”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这是因为我掌握了剖牛的客观规律。我开始剖牛的时候,所看见的无非都是一头头完整的牛,经历了三年的剖牛实践后, 已经熟知牛体结构, 即使还未动手, 在我面前的好象都是解剖开的牛了, 因此就再也没有看见一头完整的牛了。”

词义: 指厨师宰牛时, 眼中没有完整的牛, 只有牛的骨格结构。全牛: 完整的牛。比喻技艺达到了极其纯熟的境界, 行动起来能得心应手。亦作“目牛无全”。

书证: 唐·杨承和《梁守谦功德铭》:“操利柄而目无全牛,执其吭如萏豢悦口。”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三十八:“盖闻民既大安则乐世无砥, 策能戡乱则目牛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