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平地风波》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平地风波》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平地风波:píng dì fēng bō

词源: 唐·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词由: 唐代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以王叔文为首领导的革新运动遭到失败, 当时的名诗人刘禹锡因牵连坐罪, 被一贬再贬。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被排挤诬陷,刘禹锡内心十分痛恨。后来, 他在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剌史时,仿照当地的民间歌谣, 作了十一首《竹枝词》。在第七首中, 刘禹锡写道:“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意思是说: 瞿塘峡 (长江三峡之一) 中急流嘈杂, 有很多险滩, 自古以来这儿行船困难。我深恨人心不如江中水, 无缘无故平地掀起了波涛。

词义: 平静的水面上突然掀起了波澜。平地: 指代平静的水面。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纠纷或事故; 也用以比喻无中生有。原作“平地波澜”。

书证: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回:“纣王见贾氏坠楼而死, 好懊恼, 平地风波, 悔之不及。”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平地风波, 天女下维摩之室; 空堂宴集, 鸡群来皎鹤之翔。”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此番上头发下这个折子来, 叫他们奏议, 正如青天霹雳, 平地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