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假公济私》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假公济私》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假公济私:jiǎ gōng jì sī

词源: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这是朝廷救民的德意,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词由:宋朝范仲淹任相时,陈州地方大早三年,一片饥荒。范仲淹奏过皇上,决定派人去陈州开仓粜米,刘衙内保举自己的儿子小衙内和女婿杨金吾去。钦定的是五两白银一石细米,这两个家伙私自提高米价。改作十两银子一石;不但如此,还在米里掺上泥土糠秕,还用八升的小斗来量米。秤银子呢,又用大秤来秤,二十两银子一秤则有十四两了。有一个老头叫张憋古,同着儿子也来籴米。儿子知道父亲的脾气,也知道粜米的情况,就劝父亲说:“到买米的地方,你不要开口算了。”张憋古说:“这是朝廷救老百姓的恩德啊!可这两个家伙却假公济私,我怎么能够和他们拉倒算了呢?”

词义: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私人的利益。假:借;济:帮助。

书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呢。”欧阳山《三家巷》二六:“现在那些招摇撞骗,假公济私的玩意儿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