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众叛亲离》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众叛亲离》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众叛亲离:zhòng pàn qīn lí

词源:《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词由:春秋时代,卫国公子州吁采取阴谋手段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卫州公。州吁当了国君后,为了转移人们对他弑君的不满,就借口替先君报仇而攻打郑国,同时加紧欺压国内人民,人民因而非常痛恨他。鲁国的国君隐公知道这些事后就问他的大夫众仲说:“州吁这么干能长久得了吗?”众仲回答道:“州吁仗恃他的武力,兴祸作乱,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他残暴不仁,杀害忠良,使自己越来越孤立。这样,人民反对他,亲信离开他,想要事业成功,那就很难了!”后来果如众仲所料,州吁篡位不到一年,就被卫国的老臣石碏联络陈国把他杀死了。

词义:大众反对,亲人背离。叛:背叛。离:离开。形容完全陷于孤立,很不得人心。

书证:毛泽东《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现在,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动内战的政策,业已自食其果,众叛亲离,已至不能维持的境地。”《周恩来选集》上卷二四九页:“美帝国主义独霸世界、奴役人民的企图,将引导自己到众叛亲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