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打退堂鼓》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打退堂鼓》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打退堂鼓:dǎ tuì táng gǔ

词源: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张驴儿,蔡婆婆,都取保状,着随衙听候。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

词由:话说张驴儿父子救了蔡婆后,便要和蔡婆及其寡媳窦娥双双成婚。窦娥坚决不从,那张驴儿想药死蔡婆,而后逼窦娥成婚。谁知蔡婆一时呕吐,便将毒药汤让与老头子喝了致死。张驴儿诬告是窦娥毒死他父亲,楚州太守桃杌不待问明情由,便将窦娥一顿毒打。窦娥为了保全婆婆性命,只得含怨认了罪。太守这时候自以为明镜高悬,判案有方,立即命令张驴儿、蔡婆婆取个保家,听候传唤;又喝令左右侍从,打鼓退出大堂,自己也就坐着高头大马回府了。

词义:封建官吏以打鼓表示退堂,停止审理公事。今比喻做事遇到困难而中途退缩。原作“打散堂鼓”。

书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几个绅士起先是靠了大众公愤,故敢取与领事抵抗;如今听说要拿他们当作出头的人,早已有一大半都打了退堂鼓了。”清·翟灏《通俗编·俚语对句》:“敲败兵锣,打退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