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言不渐》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大言不渐:dà yán bù can
词源: 《论语·宪问》:“子曰:‘其言之不怍, 则为之也难。’”朱熹注:“大言不惭, 则无必为之志, 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 岂不难哉!”
词由: 孔夫子的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 他最反对言行不一的行为。有一次, 他对学生说:“那班口出大言的人, 似乎一点不觉得惭愧, 若是要他们干出点事来, 就有困难了。” 还有一次孔子又说:“话说得多, 做的很少, 这是一个正人君子认为可耻的。” 宋朝的朱熹对孔子的有关言论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朱熹说: 这些说大话而不觉得羞愧的人, 是根本不想履行自己的诺言的, 也不会自觉主动地去考虑自己夸下的海口能不能实行。总之, 他们是很难实现口出的大话的。
词义: 说大话而不觉得难为情。惭: 惭愧, 羞愧。
书证: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如此甚好。你念, 我写。若不好了, 我捶你的肉。谁许你先大言不惭的!”梁斌《红旗谱》四二:“严知孝听他这个得意的学生大言不惭地说着, 脸上的愁闷就散开了。”